2025年3月3日是我国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我院耳鼻喉科将围绕中耳炎手术、耳聋与眩晕关系、助听器选择、耳廓畸形诊治、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真菌性外耳道炎诊治等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大家点赞收藏。
【 真菌性外耳道炎 】
您是否耳朵经常发痒或有闷堵感,甚至流出“豆腐渣”样分泌物?当心!这可能是发生了“真菌性外耳道炎”!
【案例警示】
乔乔(化名)和小迪(化名)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他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约着一起干。
有一天,小迪发现路边新开了一个采耳摊,于是拉着乔乔一起去采耳。初次体验下来他俩都觉得非常舒服,于是相约以后每周都来一次采耳。
然而,几个月下来,乔乔觉得耳朵越来越痒,即使是采耳后也未见缓解,甚至还出现了流液的现象。
乔乔与小迪商量,是否应该停止采耳去医院看看,小迪却不以为然,认为是乔乔体质太弱所致,有点不舒服是正常的,自己用棉签掏掏就好了。
担心症状进一步加重,乔乔决定还是自己去医院看看。经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后发现,乔乔双侧耳道长满了白色的霉菌,被诊断为“双耳真菌性外耳道炎”,经过医生多次清理上药治疗后,乔乔的双耳才逐渐好转。
什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Otomycosis)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常见于温暖潮湿的环境或耳道局部环境改变(如过度清洁、潮湿,或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的人群。
大多数患者可通过耳镜检查发现外耳道内的真菌菌丝、孢子及分泌物,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真菌涂片等明确诊断真菌类型。常见真菌类型为曲霉菌或念珠菌。
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耳痒(最常见)、耳闷、耳鸣或听力下降,有些患者自述在自行掏耳时可掏出部分白色、灰色或黑色有霉味的耳道分泌物。
为什么会患上真菌性外耳道炎?
PART1
环境因素
潮湿环境:耳道潮湿是真菌生长的理想条件,常见于游泳、淋浴或生活在高湿度地区的人群。
温度适宜:温暖环境有利于真菌繁殖。
PART2
局部损伤
耳道损伤:频繁或不正确掏耳,或使用不洁工具可能导致耳道皮肤受损,增加感染风险。
异物刺激:长期使用耳机、助听器等可能刺激耳道,破坏皮肤屏障。
PART3
免疫力低下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HIV感染等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这些药物可能破坏耳道正常菌群,导致真菌过度生长。
PART4
耳道解剖结构
狭窄或弯曲的耳道:这类耳道更容易滞留水分和分泌物,增加感染机会。
PART5
不良习惯
频繁掏耳: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使用不洁工具:如共用挖耳工具可能引入真菌。
PART6
其他因素
慢性中耳炎:长期炎症可能改变耳道环境,潮湿的外耳道环境为真菌细菌的着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增加真菌感染风险(如下图)。
耳道湿疹: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易感染。
耳朵瘙痒异常怎么办?
(网图,侵删)
一般情况下耳道有时有点痒并不一定是因为真菌感染,有可能是耳道附着的耵聍在耳道里脱落滚动所致。
但是如果耳朵异常瘙痒且反反复复,那就有可能是耳道发炎,这种情况下不应盲目自行掏耳或自行滴药(一般情况下普通抗生素对真菌不起作用),应及时就医问诊。
#清理前的外耳道
#清理后的外耳道
如何预防真菌性外耳道炎?
平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如果需要长期佩戴助听器或者睡眠降噪耳塞者,需要做好耳机耳塞套的清洁与消毒,取下不用时应选择干燥卫生的环境妥善存放,避免污染。
日常使用的耳塞和棉签需要定期更换和检查,特别是开封过后的棉签及一次性耳塞等,受潮和污染后应及时丢弃。
在公共泳池游泳和需要在不明水质的环境中工作时,最好佩戴防水耳塞,避免携带污染物的水流进入外耳道。
对适龄小朋友进行相关宣教,小朋友在自我探索的年龄阶段很容易把各种异物塞进耳朵、鼻孔等地方,而真菌性外耳道炎就很容易继发于外耳道异物之后,所以家长和幼儿园的宣教在这一环尤为重要。
有掏耳习惯的家庭(最好戒除掏耳瘾,少量耵聍可以保护外耳道,维持外耳环境酸碱平衡,阻隔昆虫进入等)应避免共用掏耳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建议不去非正规或正规但没有规范消毒流程的采耳场所进行采耳,没有经过标准杀菌消毒流程的采耳器具,很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症尤其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发生。
来源:耳鼻喉科 戚嘉强
审核:耳鼻喉科副主任 施思斯
编辑: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