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博罗四十年 “补鞋奶奶”见证老城蜕变

博罗发布 2025-03-10 10:02

从“补鞋姑娘”到“补鞋奶奶”。在博罗老城榕新路,72岁的陈仙娥坐在补鞋摊前,低头穿针引线,手中的动作敏捷利落。岁月在她的双手刻下了厚厚的茧子,却总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40年前,陈仙娥挑着扁担走村串户,从“补鞋游击队”到如今扎根古城经营“老实人鞋店”,她用40多年的光阴,与博罗老城同呼吸、共成长,将自己的青春与岁月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脉络之中。她的身影,承载着满满的回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烟火气息。

扁担挑起生计:流动补鞋创业记忆

1984年,一个来自浙江台州的年轻妇女陈仙娥,背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台浙江产的补鞋机,告别丈夫和儿女,独自南下闯荡谋生。她自学补鞋手艺,辗转广州漂泊几个月后,踏入惠州这块土地,偶然与古城博罗初遇后,便决定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她说:“在博罗待了大半辈子,目前还想不出要换环境的理由。”

“一根扁担闯异乡”,初到博罗时,陈仙娥挑着扁担,一头是沉重的补鞋机,另一头是简单的干粮和工具。她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泥路上,穿梭于博罗的城乡巷陌间,为人们修补鞋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鞋子破了大多数人都舍不得丢,修补成了生活的常态。她的“流动摊位”总是热闹非凡,村口、巷尾,常常围满了等待修鞋的街坊邻居,孩子母亲抱着开口的童鞋,老汉拎着磨破的布鞋,学生们排着队修书包带……大家一边聊天,一边看她熟练地穿针引线。“听着街坊们唠家常,心里踏实。”陈仙娥说。她的摊位成了那个年代博罗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扎根古城:从流动摊贩到安心商户

曾经泥泞不堪的街道如今铺上了平整的柏油路和大理石地板,荒废停车场成了红色文化广场,铁炉巷的明清老宅也变身网红打卡地,葫芦岭片区变得像公园一样美了。陈仙娥亲历了古城从传统老街到高品质古城文旅生活体验地的蜕变,她的补鞋摊,也如同古城的一道年轮,记录着这里的文化和商业变迁。

20多年前,陈仙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老城榕新路开了一家鞋店,从此补鞋、卖鞋相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好评与信任。从此,“流动补鞋摊”变成了“安心商户”。她说:“当时博罗老城榕新路,曾经是县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坐落了50年代堪称“星级”旅馆的榕湖旅店和华侨大厦、60年代全县最大的“百货大楼”,以及有着60多年历史的县中医院、当年孩子们最喜欢的新华书店,这些都与陈仙娥的“老实人鞋店”相邻。随着博罗城区的发展,榕新老街这些承载着众多博罗人的记忆古街和老店,难以承载新时代商圈功能,一度变得破烂不堪。如今,随着老城改造项目的大力推进,从塘滩路到榕新路,再到环城路,周边房屋外立面改造后,吸引了不少新业态进驻,古城的老电影院变成了传统艺术文化馆、文化古街,老市场、老新华书店、老百货大楼、东湖旅馆等标志性建筑也在蝶彩焕新中,老中医院旧址也即将改建成一个小型的城市复合型业态的商业地,而她也将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继续扎根。“这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舒适。”陈仙娥说。

古城的温度与包容:40年坚守的力量

博罗,这座充满温度与包容的古城,以其淳朴的民风和友善的社会环境,吸引了无数人在这里扎根、奋斗。陈仙娥一家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在博罗工作和生活已超过40年。谈及选择留在博罗的原因,陈仙娥感慨道:“这里的气候比老家好,更重要的是博罗人的善良与热情。古城的人淳朴、好客,让我在博罗县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陈仙娥回忆,早年她挑着补鞋机器下乡谋生时,常常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那时候生活不易,但每次下乡补鞋,总有好心人招呼她歇脚吃饭。有次挑担下乡补鞋,一位阿婆,自己生活也很艰苦,却端出一碗白米饭给我吃,20多年过去了,那份温暖依然清晰如昨。” 

除了淳朴的民风,博罗的社会治安也让陈仙娥倍感安心。“这里的治安非常好,每天都能看到警车和巡警在街上巡逻,小偷和抢劫都没有了。在这里生活,我心里特别踏实。”她说。陈仙娥告诉记者,当地相关部门还为他们划定了专门的摆档区域,给予了极大的便利。

“补鞋奶奶”:传统手艺与城市记忆的守护

博罗老城的早晨,总是从勤劳与质朴中开始。每天清晨七点多,在街头一角,陈仙娥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招呼。她不是问“擦鞋吗?”,而是亲切地问候:“去上班?去买菜?去送小孩?”每个清晨,她亲切的问候在博罗街头传递着融融的暖意。 

在陈仙娥的档口,一个装满无数小零件的宝盒和一袋子各式各样的鞋跟,便是她的全部“武器”。陈仙娥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不停地忙碌着,翻飞的刷子与针线,不仅修补着磨损的鞋履,也擦亮晨光、修补岁月,记录着博罗老城人对传统手艺的记忆与守护。 

陈仙娥告诉记者,如今补鞋的人越来越少了,她的收入主要是擦鞋和卖鞋。“当年和我一起来博罗的‘老乡’们,有的改行,有的回了老家,现在县城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做这行。”她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不知道哪天它就会失传了。” 

陈仙娥与她的补鞋摊,承载着博罗县城人过去的生活记忆。她的坚守,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对博罗古城温度与包容的生动诠释。在这座千年古城的脉络中,陈仙娥用40多年的时光,将个人的坚守化作城市的温暖底色。她的见证,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博罗古城在岁月的洗礼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的温度与包容的力量。她的故事,如同古城的脉搏,跳动在每一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记忆。

记者手记

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人的故事,如微光闪烁,汇聚起来却能照亮一座城市。陈仙娥与她的补鞋摊,承载着博罗县城人过去的生活记忆,见证了博罗这座千年古城的蜕变,从最初街头巷尾的质朴模样,到蝶变焕彩进行时,大理石石板路与网红小店相映成趣,铁炉巷明清老宅挂着红灯笼诉说往昔。她的补鞋摊,既是城市变迁的“守望者”,见证了老城的新生,也守望着这座城原有的温度。

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博罗没有忘却千年古城的底蕴,没有让乡愁无处安放。近年来,博罗县委、县政府投资改造古城“三街六十四巷”,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敬重,更是对城市灵魂的守护。这种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让老城重焕生机,让博罗有了独特的魅力。

陈仙娥的经历,是博罗城市包容与活力的体现。她在这座城里扎根,城市也因她这样的普通人而充满温情。陈仙娥的故事,是个人与城市共成长的交响曲。她的坚持,是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博罗古城的发展,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拥抱。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博罗留住了乡愁,让像陈仙娥这样的人有了坚守的土壤,也让每一个在这座城里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处。

未来,博罗老城必将继续焕发新的光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