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肇庆全市教育大会召开,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作者 刘舜欣;卢舒曼;刘亮 2025-03-27 23:59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永恒的发展方向。

3月27日,肇庆全市教育大会召开,正是以“推进教育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大会上午聚焦基础教育深度提升,下午探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加强发展,体现出肇庆对全学段教育的重视与期待。

肇庆,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时至今天,肇庆作为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正把教育现代化作为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抓手之一,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放眼未来,肇庆还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创建蓬勃发展、未来可期的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广大青年在此安心读书、稳定就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

全市“双子星”到各县“双引擎”

肇庆宣卿中学停止小学招生,转制为完全中学,但未来增至7600个初中和高中学位;华南师范大学与肇庆市教育局、封开县人民政府共建封开广信中学项目,打造区域优质县域中学;深圳市高级中学托管四会中学,既“输血”也“造血”,将在四会复制一个深高……

肇庆宣卿中学。

肇庆宣卿中学。

这些重磅消息,都是在肇庆全市教育大会上释放出来。这还释放了另一个信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肇庆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

当前,肇庆教育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迈进,努力满足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热切期盼。

出生人口“过峰”,学位“供随需走”。近年来,肇庆市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多渠道增加学位供给。

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转制、移交、扩容、改扩建等方式,确保各县(市、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在义务教育领域,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在高中教育阶段,鼓励学校扩班增加学位,加快新建和改扩建高中学校。

肇庆宣卿中学课堂。

肇庆宣卿中学课堂。

学位数量充足,优质学位紧缺。“促进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教育共同体是重要途径。”肇庆市主要负责人指出。

这就有了端州区组建10个教育集团覆盖39个校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接下来还有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托管肇庆高新区育慧学校、肇庆市汇星小学托管高要区金利中心小学等项目落实,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以大帮小,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目前,全市已有4个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优质教育集团,未来力争12个培育对象“转正”。肇庆市主要负责人说:“把别人带起来,把自己壮起来”。

普通高中是城市教育综合实力的名片。肇庆实施公办高中学位攻坚和办学提质行动,推动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未来几年,肇庆确保新增公办高中学位2.5万个以上,争取今年全市普通高中入学率超50%,三年内达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肇庆把办好县中教育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每个县域重点培育发展2所龙头高中,形成龙头引领、百花齐放的县中发展格局,把好苗留在县城、留在县中。”肇庆市主要负责人现场立下“军令状”。

除了市属的“双子星”肇庆中学和宣卿中学,肇庆还要打造四会中学和华侨中学、广宁中学和广宁第一中学、德庆香山中学和孔子学校、封开广信中学和江口中学、怀集第一中学和怀集中学等成为县域高中“双引擎”,切实提升城区高中治校办学水平。

建设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打造大湾区西部职业教育新高地

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的建设,标志着肇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布局从分散走向集聚,从“单点突破”走向“廊带协同”

过去,肇庆在北岭山南麓、沿广佛肇高速两侧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校、科创企业和科研机构,该区域集聚了全市70%以上科创资源,但这些资源零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化学效应。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明湖风光。赵德峰 摄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明湖风光。赵德峰 摄

肇庆市因势利导提出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就是要推动区域内要素资源优化整合,把走廊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才集聚地,撑起全市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

走廊中的每所高校,在其中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发挥起各自优势,为肇庆教育事业发展赋能,这也是肇庆加快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西部职业教育新高地的必由之路。

正如肇庆市主要负责人所言,“各院校都是科教创新走廊内的重要成员,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走廊建设,共同书写肇庆科技创新的美好未来。”

各高校也迅速“接招”。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多所高校找准定位部署方向,结合自身所长积极融入走廊建设。

肇庆学院提出以职教城为载体,锻造高鼎端科教走廊“动力轴”,主动担当起“创新策源引擎、人才蓄水池、产业助推器”三重角色。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为响应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战略布局,提出将启动高要金渡校区建设项目,新校区选址金渡镇核心产业集聚区,计划通过校区与产业园区融合的模式构建“园中校、校中园”的协同发展格局。

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提出产业共兴,打造肇庆低空应用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科教走廊的蓝图中,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核心命题。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广大高校在“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这篇大文章上,可以写得更好。

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合作;要深化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主动与企业、园区、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要加强前沿领域研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校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市教育大会为各大高校指明了方向。

高校发展和城市战略深度交织

教育与城市双向赋能

校因城而立,城因校而兴。肇庆的高校发展始终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大学、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可根据政策申领创业、住房等补贴。”“针对高层次人才,我们推出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安居保障。”“我们将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全力配合,在立项审批上加强沟通,加快办理进度。”……

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各高校汇报发言后,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多个部门分别就高校提出的意见迅速作出回应,现场统筹协调,帮助学校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这次大会就是要把面临的突出问题、严峻形势摆出来,在教育领域召开这样一个务实的会议、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会议,接下来紧盯问题、解决问题。”肇庆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

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

近年来,肇庆高度重视民办教育投资发展,为民办高校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全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规模持续壮大。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到:2021年以来肇庆新增5所高校、总数达11所,中职、技工院校达21所,在校生共25万多人,全市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

另一方面,感受到城市满满诚意的各大高校,也在结合自身优势助力城市发展。

肇庆高新区、小鹏汽车、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三方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建设肇庆市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肇庆成为大湾区“双新”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校园。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校园。

德庆县人民政府、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签约共建龙母大剧院及配套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新增游客20万人次以上,拉动当地夜经济消费持续增长。

广东理工学院无偿捐建肇庆市实验中学建设1幢6层综合楼。项目建成可新增学位2100个,有效缓解学位紧张问题,促进高要区教育事业发展。

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有力有效,全市中职、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匹配度达85%以上,每年有近5.9万名高校和中职院校毕业生,每年为肇庆本地和大湾区兄弟城市输送应用型技工人才3万人以上

一座座高校在产教融合中服务肇庆产业发展,在培育人才中为城市构建“人才蓄水池”,在服务肇庆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百千万工程”中作出贡献。

当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城市人才战略深度交织,当教育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一个蓬勃发展、未来可期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肇庆正在加速形成。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施亮

撰文:刘舜欣 卢舒曼 刘亮

编辑 刘宇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