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北起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东江河段,南至深圳水库,全长83公里。东江水引到深圳水库后,再经过3.5公里钢管接入香港供水系统。
该工程于1964年2月动工,1965年3月1日建成正式对港供水,年供水量6820万立方米。1974年到2003年,工程先后进行三次扩建与一次改造。改造后,供水的量和质得到全面提升,年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而且实现了清污分流。
目前,工程担负着香港、深圳、东莞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保障香港约80%、深圳约50%、东莞沿线8镇约80%的用水需求。
东深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对港供水从未间断,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圳和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部分:香江旱魃
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缺水严重。为缓解水荒,港府征得广东省同意,租用多艘油轮,往珠江口抽取淡水。图为满载淡水的油轮正在码头卸下淡水的情形。
1963年6月1日开始,香港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图为市民轮候取水的场面。
找水挑水是当时香港市民每天的主要工作
水荒期间,到处可见户外找水的香港市民。
第二部分:建设历程
对香港同胞遭受的饮水困难,党中央高度重视。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途中经过广州,专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从东江引水到香港,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的汇报,当即决定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于1964年2月正式开工。为了尽快完成施工,全国15个城市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各种机电设备,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建设者喊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响亮口号,经过一年艰苦努力,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对港供水。
(一) 高山低头 河水倒流
粤港两地在广州举行的东深供水协议仪式上签字
东深供水工程工地建设场景
东深供水工程设计人员工作场景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誓言
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现场
施工人员不畏艰险,开山劈石
广东工学院80多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当年香港报纸对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进行广泛报道
香港输送东江水的专用管道,与深圳水库连接
(二) 三次扩建 一次改造
一期扩建工程
旗岭闸坝
桥头抽水站泵房
二期扩建工程
上埔抽水站
马滩抽水站泵房
三期扩建工程
马滩抽水站全景
人工渠道
雁田隧洞
建成通水仪式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太园抽水站
东深供水工程旗岭渡槽
旗岭渡槽施工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樟洋渡槽
地下双埋管施工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旗岭渡槽
2003年6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向香港供水庆典仪式。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渡槽
U型薄壳渡槽为同期同类型工程世界最大
第三部分:时代楷模
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第四部分:继往开来
一渠清水,长吟慈母摇篮曲。
千秋伟业,见证浓浓家国情。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所铸就的崇高精神是新时代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动力源泉。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的激励下,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把学习英雄、争做先锋转化成为国为民服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大力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
东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
珠三角工程高新沙泵站
粤西工程地心隧洞
粤东工程“粤东12号”始发现场
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发展史,以及一代代工程建设和守护者铸就的“时代楷模”崇高精神,传承至今仍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拼搏奋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敢闯敢试、勇立潮头;他们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召了广大香港民众饮水思源、爱国爱港;他们忠诚的传承坚守,凝聚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和香港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素材来源:广东省水利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