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补”基因,广东专家这样“修复”罕见病

广东健康头条 2025-03-14 21:21

孩子现在脾气比以前大一些,但我们反而觉得这是好事。”3月14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增城院区研究型病房里,来自山西的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 RTT)患儿溪溪(化名)的父亲这样说道。过去几年里,女儿经常无声地忍受各种不适,现在却能通过哭闹主动表达需求,这对一家人来说,是最近几年最安慰的转变。

周文浩检查溪溪(化名)身体情况。

周文浩检查溪溪(化名)身体情况。

2月14日,广妇儿院长周文浩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仇子龙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实施了中南地区首个RTT基因治疗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截至目前,溪溪病情稳定,对药物的反应良好。

基因疗法为RTT患儿“补”上希望

溪溪今年6岁,父母回忆,她在一岁左右还能简单地叫“爸爸”“妈妈”,也能扶着东西短暂地走几步,但到了一岁半时,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倒退迹象:“频繁搓手,总是磨牙,原来会的走路和说话能力也都逐渐消失了。

起初,当地医生诊断溪溪为孤独症,但家长始终觉得不像。两岁多时,她在北京一家医院通过基因检测才最终确诊为RTT综合征。确诊后,父母只能带溪溪接受物理感统等康复训练,却难挡孩子神经发育功能日趋倒退。

R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女性,发病率约为1/10000-1/15000。广妇儿行为发育科主任陈文雄介绍,约90%的RTT患者是因X染色体上MECP2基因突变所致。MECP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关键的转录抑制因子,对神经元发育和突触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RTT患儿由于MECP2基因突变,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异常。

3月14日上午,周文浩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研究型病房查房。

3月14日上午,周文浩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研究型病房查房。

“RTT患者的典型表现包括智力退化、语言和运动能力倒退、手部刻板动作等,严重影响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他说。

自1988年我国确诊首例RTT以来,患者一直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康复训练为主,但改善有限。近年来国外虽然上市了名为曲非奈肽(DAYBUE)的药物,但价格极其昂贵,国内患者暂时也无法获得。

周文浩介绍,此次开展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使用的是仇子龙团队近20年积累的科研成果,采用自主研发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携带正常的MECP2基因,通过单次鞘内注射精准递送到患者大脑内。

形象地来说,AAV载体如同一辆能够快速抵达“事故现场”的消防车,药物通过脊椎鞘内通道直接进入脑脊液,“行驶”到大脑后,将正常的MECP2基因精准递送到受损神经元,补上缺失或异常的基因,修复神经细胞的功能,从而缓解患儿神经发育障碍的症状。

本次研究型临床试验将招募6例患儿

“药物通过单次注射,即可达到长期获益的治疗目标,能极大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和治疗负担。”仇子龙表示,在此前动物实验中,MECP2基因治疗药物(RETT-001)已显示出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动物实验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运动功能也明显改善。

目前,溪溪病情稳定,对药物的反应良好。

目前,溪溪病情稳定,对药物的反应良好。

本次研究型临床试验计划招募6名4至10岁的RTT患儿。周文浩补充说,为确保治疗安全与规范,广妇儿建立了集伦理审查、风险监测、标准化操作流程于一体的研究型病房,由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实时监测。

溪溪2月14日接受注射治疗后,在院内重症监护室观察了三天,之后转入普通病房。经过一个月的密切随访,溪溪的运动能力、进食能力、主动表达需求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以前她几乎不会自己走路,现在能放手走几步了;饿了会发脾气,还会主动喊饿;吃饭时不再只是等着喂,而是自己凑到勺子前,有时甚至能握住勺子,试着送进嘴里。”溪溪母亲说。

陈文雄表示,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密切跟踪溪溪在语言、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脑电图、免疫指标等多项评估。同时,还计划扩大临床试验规模,争取早日形成更加成熟、普惠的治疗方案,让更多RTT患儿受益。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密 陈文

编辑 钟烜新 张志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