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维护祖国统一的杰出典范 | 来稿

2025-04-01 15:31

常有人言:“北有花木兰,南有冼夫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那更多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只活在文学作品中。

而冼夫人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真实事迹,她的功绩被洋洋千言地郑重载入《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正史中,由此可见,冼夫人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

这位活跃于南北朝至隋初时期岭南地区的杰出女性,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矢志不渝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成为岭南历史上“神”一样的存在。

“没有冼夫人,岭南非中国”,这句看似夸张的评价,实则是对她一生功绩最贴切的赞誉。

位于广州市的南粤先贤馆内56位先贤当中,冼夫人是唯一一位“女代表”。

位于广州市的南粤先贤馆内56位先贤当中,冼夫人是唯一一位“女代表”。

回溯冼夫人所处的时代,岭南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政治上,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对岭南的管控时强时弱,致使岭南地区长期处于半自治状态;文化上,俚汉文化差异显著,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也极不均衡,与中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冼夫人凭借自身卓越的领导力与远见卓识,在这样的局面下纵横捭阖,逐一化解难题,只为实现并维护国家的统一。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代,凭她当时的背景与实力,加上五岭的天然险要,完全可以效法赵佗割据称王,拒北而治,并且有多次这样的机会。然而,在每个关键历史节点,她都坚定地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上,虽历经朝代频繁更迭,易帝如走马灯,却始终“不忘初心,永葆好心”。梁太清二年,高州刺史李迁仕心怀不轨、企图谋反,不按常理出牌派人召高凉太守冯宝议事,实则想胁迫其一同作乱。冼夫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识破阴谋,劝阻冯宝前往,并精心策划,率领千余名扮作挑夫的将士,挑着担子,以送礼慰军与谢罪为名,成功突袭李迁仕军营,打得叛军落花流水。此后,她又与陈霸先并肩作战平定了侯景之乱,在千军万马中慧眼识英雄,说服冯宝支持陈霸先,使其最终稳定了梁朝的动荡局势。她深知,只有国家稳定统一,百姓才能免受战乱之苦。

陈太建元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将冼夫人的儿子冯仆召去,妄图诱使其加入叛乱。面对儿子的生死威胁,冼夫人没有丝毫退缩,拍案而起,说出“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一语,何等大义!尔后,冼夫人毅然发兵抵御。她率领各部落北上,与陈朝派来的将领章昭达里应外合,成功击败并生擒欧阳纥,粉碎了分裂势力的图谋,捍卫了国家统一和岭南的和平稳定。在亲情与国家大义面前,冼夫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隋朝建立后,冼夫人再次展现出“明识远图”(唐·魏征评价冼夫人语)的智慧,体现对当下政治局势的洞悉和对历史潮流发展的把握的非凡能力。隋开皇九年,隋朝大军南下,一举灭掉陈朝。消息传至岭南,一时之间群龙无首,诸州共同尊奉冼夫人为“圣母”,以求保境安民。隋文帝派遣总管韦洸前往岭南安抚,然而原陈朝将领徐璒却在江西南康据险坚守,韦洸“逡巡不敢进”。冼夫人在确认陈朝已亡后,悲痛万分,“验之陈亡,尽日恸哭”,但她始终以大局为重,强忍悲痛,派孙子冯魂率领众人迎接韦洸进入广州,使得隋朝顺利统一岭南,结束了岭南地区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也使岭南百姓免遭兵祸。她明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国家统一,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是为百姓谋福祉的根本。

山兜娘娘庙。

山兜娘娘庙。

在隋开皇十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反隋,岭南各部落纷纷响应,一时之间战火纷飞,局势失控。王仲宣迅速包围了广州城,韦洸被困。冼夫人得知后,立刻派孙子冯暄率领军队前去救援。然而,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是旧交,心存犹豫,按兵不动。冼夫人得知后大怒,毅然将冯暄囚禁于“州狱”,改派另一个孙子冯盎出征。冯盎不负所望,率军奋力击败王仲宣。平定王仲宣后,冼夫人更是亲自披挂上阵,乘坐着由锦缎遮蔽的马车,手持符节,督率各路军队,所到之处叛军纷纷投降。这场平叛行动,不仅稳定了隋朝在岭南的统治,更让百姓免遭战火涂炭。冼夫人以雷霆手段,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

冯宝去世后,岭南地区陷入混乱。冼夫人凭借自身的威望与智慧,迅速稳定局面。她挺身而出,以非凡的领导力和决断力,重新凝聚起各方力量,使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一事件充分体现出冼夫人在岭南地区的核心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她,岭南的混乱局面不知将持续多久,百姓又将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多少时日。她就像一座耸立的灯塔,在乱世中为岭南百姓照亮了国家统一、和平稳定的道路。

当时的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致使许多俚人、僚人被迫逃亡叛乱。冼夫人得知后,向朝廷进言,弹劾赵讷,朝廷查实并将赵讷治罪。随后,冼夫人又不顾年迈,亲自持诏,奔走于各州,招慰逃亡叛乱的民众。她不辞辛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善意,使得许多逃亡者纷纷回归家园,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冼夫人此举,既彰显了她对百姓的关怀,也体现出她对国家稳定的高度责任感。她深知,只有社会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而国家统一则是这一切的基石。

冼夫人的贡献远不止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她与来自北方的汉官冯宝结为连理,成为俚汉两族和睦交融的关键纽带,也开启了岭南各土著民族与汉人的大融合。她大力传播汉族先进的生产经验,倡导男耕女织,教导百越各部落“尽力农事”,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铸铜、制陶瓷、造船等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她还支持汉官“建城邑,开设学府”,鼓励越人学习汉语汉字和汉族礼仪习俗,加速了岭南地区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原本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在她的努力下,逐步走向文明开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的根基,冼夫人以其智慧和胸怀,为国家统一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冼夫人在海南地区的发展和归属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她之前,海南孤悬海外,与中原政权联系松散,自西汉末年脱离中央管辖后,至梁朝已分离长达586年之久。冼夫人在梁武帝时请建崖州,使得海南重新回归到同一政权之下。她多次渡海到海南,传播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组织移民开发,促进了海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海南岛封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此后一千四百多年,海南始终稳固地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冼夫人功不可没。若没有冼夫人,海南回归之路或许会更加漫长曲折,甚至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与中原渐行渐远。她对海南回归的努力,是她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动注脚,让中国的版图更加完整。

冼夫人还积极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耕耘南海。她凭借在岭南地区的崇高威望和强大实力,保障了南海海域的安全与稳定,使得往来商船能够安全航行,真正做到了海不扬波。在她的努力下,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与岭南开展贸易往来,四邻宾服。这不仅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冼夫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国与世界相连,进一步彰显了国家统一的强大力量和深远意义 。因而,冼夫人被史学家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承者、守护者和开拓者。

冼夫人的功绩,赢得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敬仰与赞誉。苏轼曾以“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盛赞冼夫人历经三个朝代的风云变幻,始终初心不改,忠诚如一,其坚定的操守令人动容。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评价她“女中勋业似桓文”,高度肯定了她在巾帼英雄中如齐桓公、晋文公般的卓越功绩 。清乾隆年间举人、教谕杨缙珽的“三朝推圣母,百越仗夫人”,简洁而有力地表明了冼夫人在三朝时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精神支柱,深受百越民众的倚重,曾任高州知府戴锡纶的“一身岭海手维持”,则形象地描绘出冼夫人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岭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展现出她力挽狂澜的伟大力量。清电白知县特克星阿赞誉冼夫人“岭南金汤铜一柱”,将她视作守护岭南的坚固支柱,强调了她对维护岭南地区稳定的关键作用。清嘉庆年间被誉为“粤东三子”的谭敬昭发出“嗟哉夫人谁与伦?嗟哉夫人无与伦!”的感叹,足见其对冼夫人的崇敬与赞叹,认为她的功绩无人能及。民国时期,著名博学家冼玉清评价冼夫人为“妇女为国立德立功之第一人、妇女开幕府建牙悬肘之第一人、妇女任使者宣论国家德意之第一人、妇女享万民祭祀之第一人”,从多个维度高度概括了冼夫人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周恩来总理尊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同志称她是“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这些评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冼夫人的伟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她对岭南、对国家统一的卓越贡献。

冼夫人的精神和事迹,深深烙印在岭南人民的心中。她被尊称为“岭南圣母”,在粤西、海南和南海周边的国家,修建了大量冼太庙,每年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着人们对她的无限敬仰与感激。冼夫人以其一生的拼搏与奉献,使岭南地区紧密地融入中国版图,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她“唯用一好心”的坚守。这颗“好心”,是对国家的赤诚忠心,所以她在朝代更迭中,始终站在维护大一统的一边;是对百姓的慈爱之心,因此她努力弭平战乱、惩治贪虐,只为让百姓过上安稳幸福日子;是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大志大愿,这才推动了岭南从蛮荒走向繁荣。“唯用一好心”贯穿冼夫人的一生,铸就了她无可比拟的功绩,使她成为当之无愧的维护祖国统一的杰出典范 。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不懈奋斗。

文:郑华星(冼夫人故里文化遗址守护者、俚人文化研究会创始会长)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