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1080人,新增一个镜堂班!莞中老师:今年莞中最好考

教育莞家 2024-06-01 06:30

高一年级总人数扩招130人,自主招生人数增加10人,新增一个镜堂班……

5月30日晚东莞市教育局发布202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补充公告,详细公布了今年各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计划,结合此前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来看,百年名校东莞中学今年招生变化多多。

东莞中学自主招生项目和计划

东莞中学自主招生项目和计划

2024年,东莞中学新高一招生总数为1080人,达到历年之最,同比增加130人。有莞中老师直呼“建校122年来,上一次招生超过1000人还是在2010年,当时招生人数为1020余人”。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今年在东莞参加中考考生为8.4万人,相比去年增加1.2万人。应对考生人数增加,东莞通过新建学校、扩增班数、增设走读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其中公办8大校学位均有不同数量的增加。

对比之下分析,该老师也表示,“2024年可能是最容易考上东莞中学的一年,优秀学子要抓住机会填好志愿。”

今年4月21日,东莞中学举办校园开放日,吸引众多家长学生入校参观

今年4月21日,东莞中学举办校园开放日,吸引众多家长学生入校参观

2023年,东莞首次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增加人文、数理类自主招生项目,完成高水平自主招生项目框架搭建,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其中东莞中学在自主招生项目中设置高水平数理班、高水平人文班,并于学生入学后组建“镜堂班”“容庚班”。2023年高一年级共设置“镜堂班”2个,“容庚班”1个,每个班约40人,即“镜堂班”约80人,“容庚班”约40人。

2022年值学校120周年校庆,东莞中学发布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

2022年值学校120周年校庆,东莞中学发布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

今年,学校计划在高一年级新增一个“镜堂班”,即3个“镜堂班”、1个“容庚班”。此外,每班人数还将增加10人,每班约50人,4个班共招生200人。即“镜堂班”招生约150人,比2023年增加约70人;“容庚班”约50人,比2023年增加约10人,其余班级采用平均分班。

基于扩容的需求,班级人数增加会不会打薄教学质量呢?校方表示,教学质量请家长和社会放心,学校恰恰也是借扩招机会,进一步优化细化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学校将从入学就进行方向细分,进一步细分高水平“镜堂班”数理生培养方法,分别设数理信息学竞赛班、化生信息学竞赛班、强基班,涵盖学科竞赛、强基计划、高考拔尖等培养方向。

同时,“容庚班”将继续延续高水平人文班培养方面,兼顾强基计划、高考拔尖、文史素养等培养方向。“镜堂班”“容庚班”均采取三年贯通培养,保持班级以及班级资源配置的稳定性,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稳定、更加优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镜堂班”“容庚班”建设和育人思路

“镜堂班”“容庚班”建设和育人思路

参考去年的招考政策与学校规划,南方+梳理多方信息,想要入读“镜堂班”“容庚班”,或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是报考提前批高水平数理班、高水平人文班,以及东莞中学高水平信息学编程自主招生并被录取的学生,将被编入“镜堂班”“容庚班”;

第二是第一批被录取的学生注册后,学校将择优编入两个特色班;

第三是对于入学后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达到申请“镜堂班”“容庚班”入班条件,也可以自愿提出申请,通过审核也有机会进入两个特色班。

针对今年的招生变化,学校特别梳理自主招生热点问答,一起来看看:

1、今年东莞中学自主招生方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①新高一总人数扩招130人,自主招生人数增加10人,其中高水平项目数理类增加8人,特色项目足球类增加2人;②特色项目采用联合市考模式,高水平项目沿用先校考再市考的模式;③体育类权重改为中考成绩占30%,市考(或联合市考)成绩占70%。

2、自主招生可以填报多少个志愿?

答:一个。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报一所学校的一个项目,也就是只填报一个志愿。东莞市中考报名系统(https://dgzk.dgjy.net)。今年中考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1日上午9:00至6月5日下午17:00,自主招生报名时间与中考志愿填报时间相同。考生在自主招生报名页面选择报考项目、上传资料并点击提交后,报名信息会同步到《中考志愿表》的提前批志愿里面。考生进行自主招生报名即为同步填报提前批志愿。

3、自主招生先录取还是第一批普通高中先录取?自主招生未能被录取,是否影响后续批次录取?

答:自主招生先录取,被我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批次志愿录取。未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继续按志愿表投档,不影响后续批次录取。

4、自主招生的报名、校考、市考和录取的时间安排如何?

答:高水平项目的时间安排如下,具体安排请查看相应的工作方案:

特色项目的时间安排如下,具体安排请查看相应的工作方案(由市中招办统一发布):

南方+记者 黄婷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