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续文脉——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➂活态传承秀古城

南方+  2024-08-08 11:44

“潮州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活的古城。”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分享她对潮州的感受。如何理解这个“活”字?曹劲进一步介绍,这是看到古城内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带来的温情感受。

1992年,潮州前瞻性提出“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发展思路。多年来,潮州市坚持不大规模强制外迁古城居民,而是“把人保留在其中”,以居民为最佳载体,让传统融入现代,让经典走进生活,不仅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传承、呈现着潮州文化,也让潮州文化“活”在时代脉搏里。

通过平衡打造“社区”与“景区”兼具的潮州古城,正初步构筑出一幅“主客共享”的美好城市图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共生交融的迷人魅力,也在古城不断散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学者前来游玩感受。

傍晚时分,景区与社区兼具的潮州古城,游人与居民交织出行,十分热闹。刘梓薇 摄

傍晚时分,景区与社区兼具的潮州古城,游人与居民交织出行,十分热闹。刘梓薇 摄

满城非遗传文脉

来到潮州古城,大街上随处可见挂满精雕细琢作品的非遗文化展馆,走进巷陌中,随时都可能在转角处邂逅一户典雅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47项省级非遗项目,在潮州汇成一条群星璀璨的非遗银河,而承载非遗文化点点星光的,正是古城内无数平凡的非遗传承人及工作者。

在一个寻常的周四夜晚,笔者步入位于潮州古城牌坊街北端的浓园——李得浓木雕艺术博物馆。灯火通明的一楼沿街展厅大门敞开,几位游客围在一个工作台前,饶有兴致地听台后一位银发女匠人侃侃而谈。

浓园内,柯少玲与游客交流潮州木雕技艺。

浓园内,柯少玲与游客交流潮州木雕技艺。

“一件好的作品,一定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才可能做出来。这件作品目前还只是一个粗坯,螃蟹、水草的细节还要继续精雕细琢出来……”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叫柯少玲,是已故潮州木雕名匠李得浓先生的妻子。今年已经68岁的她坚持每日在这里做木雕,遇到对潮州木雕真正有兴趣的游客,她会停下手头的活计耐心细致地与对方交流,讲解演示潮州木雕的创作。

柯少玲表示,在潮州古城内做木雕,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都可能来访,人与人的交集会碰撞出很多故事。今年6月份,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大二学生到潮州旅游,机缘巧合之下走进展馆与其交流。随后的数天时间里,这位游客每天雷打不动地从酒店跑到浓园观摩学习,柯少玲与浓园的师傅们带他体验简单的木雕技艺、唱潮州歌谣歌册,还给他推荐来潮不该错过的文化景点。作为“回报”,这位游客教大家讲英语,留下的一张“单词讲稿”至今被存放在馆内。

被潮州木雕非遗文化吸引的不只有成人,很多来潮旅游的小孩也常常在浓园展馆前看得挪不开脚。数年前,一对小朋友随他们的姥爷来潮州古城游玩,参观浓园展馆后争着要学做木雕。看到他们年纪还小,有心的柯少玲与他们做了个小约定——回去后好好学习,下次带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再来潮州,就教他们做木雕。第二年暑假,两位小朋友如约而至……谈起这些经历故事,柯少玲脸上始终洋溢着一种热情与骄傲。

柯少玲为对木雕感兴趣的广州游客小林展演讲述一个多小时。

柯少玲为对木雕感兴趣的广州游客小林展演讲述一个多小时。

柯少玲的女儿李庆在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在李庆看来,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延续创新,始终离不开在此地生活的一代代传承者。作为文化与技艺的载体,活态的居民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产生各种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实现着潮州非遗文化的有力传播。

潮州古城内非遗文化传承“活态”的体现,除了见人见物的鲜活生态,还有文脉接续的新生活力。

在古城东门街上,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潮绣世家”。2020年起,“90后”返乡青年张哲翰与妻子一起,接手这家由母亲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祝书琴创办的潮绣名店。

张哲翰在潮州市组织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上展示潮绣技艺。受访者供图

张哲翰在潮州市组织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上展示潮绣技艺。受访者供图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打造,张哲翰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多元”为核心的非遗传承传播路径。在“潮绣世家”的展厅及店面内,除了传统潮绣精品的展览和常驻绣娘的展演,还有不少融合其他非遗技艺、契合当代年轻人喜好的潮绣主题文创产品。

在经营好家族品牌门店的同时,张哲翰还热心参与潮州市各部门组织的非遗文化活动。“除了在镇海楼、湘桥区博物馆等景区周边摆摊展演,古城内还有针对本地居民的‘非遗文创大客厅’等活动,很多中青代非遗传承人都会参与。”

从吸引游客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潮州古城非遗文化传承业态已全面激活。以古城为舞台,以居民为载体,潮州非遗文化与古城文旅发展双向赋能,满城非遗已呈勃发之势。

街坊小巷闻书香

行走在潮州古城内,大街小巷可见琳琅满目的红桃粿等各式潮州小吃,粿香扑鼻,相当诱人。走到古城内上西平路的小巷中,忽闻翰墨香气。眼前可见一小店上悬挂“一览阁”牌匾,是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手笔。除了旁边另一块同名牌匾外,地面还立有一块写着“文房四宝 书香潮州”的牌子。我们近前询问,主人刘绍麟先生热情招呼入内食茶。

刘先生回忆说,1995年起,他就与友人在潮州古城内创办一览阁,以一方小天地专门经营诗联书画、文房四宝。近30年间,他持续在此征集潮州乃至全国各地民间优秀的诗文楹联,使得一览阁渐成周边文人雅士常聚以评书画、谈诗联的一处雅地。

古城内的“一览阁” 。林常润 摄

古城内的“一览阁” 。林常润 摄

置身潮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刘先生得以会八方文士,多年来所遇雅事不断。在他看来,一览阁之于潮州古城最大的价值,是为有识之士、为市民游客提供“人与人连接的窗口”。

在一览阁内,笔者见到一封1999年前后寄来的信笺,极漂亮的小楷行书让人眼前一亮。刘先生介绍,以前通信不发达时,游客来到潮州古城,若有缘在此喝上几杯工夫茶聊聊诗文书画,归去后常常觉得“不过瘾”,又寄来信件或是问候或是讨论。如上述信件即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许老先生所寄,他首次寄信来后,一览阁同仁一时兴起,在他第一封来信短札中择取十字作了一副集字联回信。于是老先生再回信讨论,先是称赞后生可畏,继而提出集字联中可进一步优化之处,最后又回赠一副新作的联。

来潮游客许老先生返回内蒙古后的来信。受访者提供

来潮游客许老先生返回内蒙古后的来信。受访者提供

像这样的文人雅事,并不仅仅存在于语文书上或历史故事中。笔者两次造访一览阁,一次见到众人在评析“凤城才子”佃介眉先生高徒邢锡铭的作品,一次遇见众人在争论新作的一联中用“荷月”还是“蝉月”来替代“夏月”更佳……任何人置身其中,都会感受到古城古韵、书香四溢的深厚底蕴。

一览阁内常年“更新”各种名家书联以供文友赏评。林常润 摄

一览阁内常年“更新”各种名家书联以供文友赏评。林常润 摄

随着时代的变化,刘先生与天南海北游客交流的工具变成了微信。他表示,也有不少青年大学生或从事艺术行业的新朋友往来交流。

如果说专注楹联书画的一览阁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式的文脉体现,那么,古城内几处优质的独立书店,或可作为面向全年龄段游客、居民开展书香文气活态传承的普遍载体。

在古城西部西马路上,“学林书店”是潮州很多爱书之人心中的淘书圣地。几乎每次路过学林书店,都可见到前台老板埋头读书的身影。步入其中,会发现架上图书涉及潮州本土文化、人文社科、艺术哲学等领域,经营者选书之“精”,让不少潮州读书人及来潮文人都乐得在网络上为其写上几笔。

相比学林书店专注优质图书的特征,位于古城上水门街“府学旧地”文创园区内的“时间轴书吧”氛围更年轻多元,这里承载了无数潮州学子读书会友的青春记忆。优质图书、舒适环境、咖啡茶饮及文创产品,共同构成了这处年轻态的文化传播地。近年来,关于潮州文化的图书、音乐、影视、艺术行动等多品类在地文化活动在此举办。

“时间轴书吧”内部空间较大,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时间轴书吧”内部空间较大,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从传统文化的延续到青春文艺的孕育,潮州以文脉的活态传承,造就了一座文化氛围活跃且多元的文化古城。不管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还是“打卡书店遇同好”,一旦以文化交流催生人际连接,潮州这座城市的人和事将让游客终生难忘,也将助推潮州成为美誉度越来越高的文化之城。留住居民,留住的不仅是乡愁与文化,更是对潮州古城风雅灿烂独特声光的传承与发扬,古城魅力终因有充满文化活力的居民而大大提升。

多元业态焕活力

在潮州古城内沿牌坊街向北直走,至游人渐少的古城中北部松竹里片区,在上东平路北段约20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四五家咖啡店。对于潮州古城内的青年人来说,这里是周末及日常夜间休闲的好去处。

一处街角,骑楼式建筑的拐弯圆角处小小空间被利用起来开了一家咖啡店。“16m2 coffee”的“随意”店名及店内挂着的“潮州油柑美式”书法宣传十分吸引眼球。在潮州这座茶文化盛行的古城开咖啡店会否很难经营?店主出于何种考虑来古城内开店创业?

潮州古城内的社区咖啡店。

潮州古城内的社区咖啡店。

对于第二个问题,阿简的回答简单直白。“喜欢做咖啡,又喜欢潮州古城内熟悉的环境,所以就选择回来在这里开咖啡店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州人,“90后”阿简熟悉且热爱潮州的生活气息。在学习了几年咖啡制作的相关知识后,她于2020年租下这个牌坊街畔的小空间,正式开始经营自己的咖啡店。据她介绍,当时这条街只有这一家咖啡店。

谈及在古城开咖啡店如何吸引本地受众的问题,阿简分享了她的经营想法及理念:一方面要打破成见,另一方面要尝试文化融合。“我们虽然是本地人,但咖啡始终是外来文化。要将技术与理论结合,做到真正懂咖啡,既会做又会讲,就可以带着食客感受咖啡,打破本地长辈觉得‘咖啡就是很苦’或‘咖啡导致失眠’等成见。”

此外,在研发传统咖啡品类的同时,阿简也不断尝试创新融合本土元素。如推出“油柑咖啡”等特调饮品,让出品有本地特色,同时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土居民。

出品“潮汕油柑美式”的古城咖啡小店。

出品“潮汕油柑美式”的古城咖啡小店。

“之所以选择牌坊街北部这个地方,就是想寻找一个闹中取静的店址。”在阿简看来,以服务本土居民为主的社区咖啡店才是她的定位。笔者在店内看到,不时有老顾客前来光顾,店主与隔壁茶叶店的邻里关系也相当融洽。

潮州市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认为,潮州古城的更好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加入。“应当通过各种产业的合理规划,让潮州市每年近2万的大学毕业生尽可能多地‘回流’到潮州工作生活。”

无独有偶,位于潮州古城区义井巷的“雪居咖啡茶舍”,正是以一种潮式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创新延续作为自身定位。其经营者张庆春在2019年完成对祖宅雪居的修缮后,为契合雪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将其打造成为多元化的咖啡茶舍,主营潮州工夫茶、意式咖啡与各色饮品。张庆春表示,结合茶座与咖啡进行经营,既是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更好地传承、延续守护这处祖宅。近几年,张庆春的女儿参与到咖啡茶舍的经营中,提出了不少反响不错的运营想法。

雪居咖啡茶舍。

雪居咖啡茶舍。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当前潮州古城内在非遗文创、新中式茶饮、咖啡饮品等方面已有不少年轻力量加入。年轻态行业丰富了潮州古城文化圈层的同时,在留住古城居民的大背景下,不少年轻创业者自然有服务本土社区居民的意识,这也让潮州古城避免走入过度网红化、商业化、同质化的发展道路,维护了古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观点

“以人为本”促成“主客共享”

当下的潮州古城,既撑得起传统风雅的古老文化传承,又容得下活泼生动的外来文化融入。究其根本,是潮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古城区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文化保护与社区治理、民生改善相互协调衔接,最终得来不易的“主客共享”活态古城烟火气息。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科科长陈夏阳表示,在潮州古城保护规划过程中,潮州市有意识地保留一定量的居民,让古城充满生活气息,避免过度商业化、景区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有更强的可参与度和吸引力。

如何理解这份“因人而生”的吸引力?每天由清晨开始,潮州古城内居民做的是潮州菜,泡的是工夫茶,古今相承的“潮式”生活方式在此随处可见。潮州木雕、潮州彩瓷、潮绣等非遗传承人在古城内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学校、医馆、茶楼等生活配套在古城内一应俱全。对居民而言,舒适的社区生活给予大家继续在古城居住的动力;对游客而言,每个人都会被古城居民的生活松弛感所感染治愈。

“坚持‘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潮州古城近十年来保护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认为,潮州古城的核心命题始终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围绕这一命题,“主”与“客”、“宜居”与“宜游”的边界探索十分关键,政府部门在进行适度引导的同时,也应相信民间自我调节的智慧和力量。

当我们深入潮州古城的街巷肌理中探访观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主”与“客”共享古城的和谐场景。在古城的民居聚落中,有半开放式的潮州音乐或潮州歌册传唱场所,每天既有市民群众前来演唱习练,时常亦有外地游客或爱好者来参观游览。在以接待游客为主的茶楼茶馆内,渐渐也有一些本地居民成为这些场所的常客,或接待客户亲友,或纯粹为娱乐体验。

潮州古城的活色生香,源于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在城中生活的独特生命体验,及其带来的与外来游客的情感联结。吴志才认为,潮州古城的二次腾飞一定要从文化开始,靠文化走出去,将人口引进来。潮州的下一个十年,将更加有魅力、更加鲜活。

记者手记

“城中人”是宝贵的人文资源

在关于潮州古城活态传承的走访过程中,我们深深意识到:一座古城的文化内涵丰富度,是由其中常住居民的丰富性决定的。

潮州古城内,有年长悠闲的文人雅士,有拼搏进取的非遗匠人,也有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状态各异的“城中人”构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的古城生活体系。当一个游客首次迈入潮州古城,即将开启的是一趟足够丰富的多彩之旅——一如我们自以为熟悉地行走其中,其实每趟走访采写都能发现、结识新的有趣的居民。

而在潮州坚持“建设新城、保护古城”及不强制外迁古城居民的30来年间,其实民间社会已悄然完成一轮悄无声息的“自我磨合”。正因此,古城内“主客共享”的和谐场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而不过度商业化开发古城,则让更多文化点位得以在巷陌中静默扎根生长,让更多居民得以在城中安稳生活。这,正是潮州古城独一无二的珍贵人文资源。

文/图:陈锦煌(除署名外)

往期回顾

“守正创新续文脉——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①敬畏之心护古城

“守正创新续文脉——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②百家百户修古城


编辑 刘晓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