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个地方的水果,甜翻整个夏天!

广东共青团 2024-07-06 08:33

夏天一来,爱吃水果的广东人就有口福了。

七月,正是鹰嘴蜜桃上市的时节。

它闻起来桃香四溢,吃起来脆甜多汁。

咬下一口脆嫩的果肉,甜丝丝,清凉凉,仿佛嘴巴里淌了一条山泉小溪,冲走夏季的闷热。

连平鹰嘴蜜桃。谢开仲摄,新华社发

连平鹰嘴蜜桃。谢开仲摄,新华社发

爱吃脆桃的人,惊讶“脆桃竟然有这般浓郁风味”;爱吃软桃的人,大呼“原来脆桃也能这么好吃”。

恰到好处的清爽口感,超适合夏天。

三月赏花,七月品桃

在河源连平县,连绵青山间,潺潺溪水流淌。群峦鸟鸣中,青红的鹰嘴桃压满墨色的枝头。

长着老鹰尖嘴的岭南佳果。来源:《广东印记》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西北部,这里“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粤北重要生态屏障。连平县上坪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鹰嘴蜜桃之乡”。

鹰嘴桃作为河源连平的特色产品,曾获“岭南十大佳果”“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被广东省农科院专家誉为“桃之极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经过数年的精心发展,这一特色水果已经成长为一个年产值高达16亿元的大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上坪镇鹰嘴蜜桃旅游标识。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上坪镇鹰嘴蜜桃旅游标识。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因地制宜,种出致富林

连平种桃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种上几棵桃树。

连平人会种桃,种好桃,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当地土壤呈酸性,冬暖且短,阳光充足,降雨量足,使得鹰嘴桃甜且脆爽。

6月底至7月,正是鹰嘴桃成熟的季节。短圆可爱,果顶似鹰嘴;色泽鲜亮,青红相接;果大爽脆,味甜如蜜。

“桃花源”里的甜蜜果。来源:《广东印记》

“桃花源”里的甜蜜果。来源:《广东印记》

20世纪80年代初,上坪镇的村民尝试改良桃树品种,提纯复壮。到了90年代,广东省农科院、仲恺农学院等众多农业专家对桃树品种进行再次改良培育,才得有如今果大形美的“桃之极品”。

如今,鹰嘴桃树在连平连片生长,成为助力连平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连平县上坪镇古坑村是鹰嘴桃产业的核心地区,村中成立了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成立剪桃枝小团队,经营合作,联农带农。

同时,古坑村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专家与村内技术骨干,向果农传授种植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桃子的质量、产量,助力桃产业发展壮大,让土地焕发生机,结出致富果实。

连平鹰嘴桃。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连平鹰嘴桃。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每年夏天,鹰嘴桃销往珠三角大中城市,是广东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水果”之一。

村民们对自家种植的品牌鹰嘴蜜桃信心满满,纷纷表示“品牌响亮,价格合理,销售旺盛,我们敢于扩大种植规模”。

中国鹰嘴蜜桃之乡标识。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中国鹰嘴蜜桃之乡标识。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文旅融合,开出金桃花

3月初,漫山遍野的桃花铺满山坡,树干粗大而遒劲,花朵小巧,层层叠叠地簇拥在枝头。

粤赣古道徒步、客家山歌展演、桃花山新人婚姻登记、“千人宴”等系列活动在粉色花海的映衬中开展。

今年,连平借桃花旅游文化周,开展春季招商经贸活动,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设备、家具制造等项目签约,掀起招商引资的开年热潮,推动连平高质量发展。

依托朵朵桃花,古坑村的村民们做起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生意。旅游旺季时,鹰嘴桃果园一天能有上千名游客前来体验采摘,带动当地住宿餐饮行业增收。

此外,村里还紧抓“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以特色农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积极推出摄影、露营、徒步等观光旅游活动,带旺桃林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

上坪镇桃花山。来源:河源广播电视台

上坪镇桃花山。来源:河源广播电视台

与此同时,返乡创业也正在成为一股新的热潮。

趣田野民宿的创始人谢增县,便是这股热潮中的一员。他早些年便回到家乡,开始投身民宿业务。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来,连平县鹰嘴蜜桃的名气日益彰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摘果、住民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我们走对了。”

通过巧妙盘活桃园,他在上坪镇新镇村的桃园区内建起了民宿和餐厅,并打造成一个微景区化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优美的风光和独特的风情,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市民纷纷前来休闲度假。

如今,趣田野民宿周边已集聚了几家以“桃”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新镇村也因此成为青年返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动写照。

上坪镇桃花山。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上坪镇桃花山。来源:连平县委宣传部

万亩桃花齐盛放,也映红了村民们的好日子。

如今,连平鹰嘴蜜桃产业发展成果成为“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典型案例,是连平最亮丽的名片。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无限商机,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留在家乡,与家乡一起成长发展。

来源:南方杂志(作者:陈冰青)、那一座城

编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