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要节假日,赤坎老街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夜幕低垂,老街灯火渐明,火红喜庆的灯笼,色彩斑斓的游鱼,形态各异的花灯……大街小巷人流如织,“博物馆奇妙夜”灵动而来,赤坎区博物馆、广州湾商会“小林漫画”阅读空间、“湛江记忆”非遗主题博物馆、黎民伟旧居等11个展馆纷纷亮灯,同步开放夜间游览,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体验“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
“城市博物馆这个概念最早在2023年底提出来的,赤坎古建筑文物众多,又集中在赤坎老街片区,我们想以城市历史和发展为展示主题,打造一个具有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搭建城市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功能的博物馆集群。”赤坎区文广旅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赤坎区已投入约1.2亿元实施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工程,今年重点加快推进森园、润园等建筑单体改造活化,指导古商埠系列展馆精心布展,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等特色活动,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保留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展馆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高,加快形成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展馆集群。
古韵:打造展馆集群,讲好湛江故事
锣鼓一响,大戏登场。大昌商铺内,湛江市雷剧实验团带来了雷剧折子戏《天女散花》,以及雷剧《貂蝉》等精彩选段,雷剧演员现场演绎水袖功、佛珠功、扇子功一系列戏曲技巧。
台下观众陶醉地打着节拍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年轻的外地游客大概是第一次现场看雷剧表演,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像,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每周末都会来看表演,下次要早点来霸头位!”赤坎老街的原住民陈阿姨脸上洋溢着对雷剧的无限热爱。
大昌商铺,初创于清末年间,乃大通街上颇负盛名的商家之一。2023年起,赤坎区启动了对该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加固工程,修缮后的大昌商铺,古色古香,氛围浓厚,成为戏剧演出的绝佳舞台。去年国庆,赤坎区打造“周末戏社”品牌,策划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烟火味浓的戏曲及讲古活动,邀请街坊邻居、社区群众以及游客欢聚一堂。
废旧的大昌商铺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自己的“社戏”空间,古建筑活化的案例在赤坎屡见不鲜。近年来,赤坎已投资1.2亿元实施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工程,赤坎老街已相继建成一批非遗展览馆艺术馆、民间博物馆:广州湾商会会址变身“小林漫画艺术交流空间”;过去的深宅大院静园,经过修缮活化为“岁月如光”主题展览馆;老旧的“染房街”打造成非遗文创一条街,引入廉江市、雷州市、越秀区等县市区非遗文化;赤坎区博物馆也如期开放。
赤坎老街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历史悠久,建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式风格建筑和岭南骑楼建筑混合的南洋风格建筑,是湛江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近代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当年留下的10个古码头,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也是赤坎人的乡愁所在。
走进赤坎老街古码头,青石板层层叠叠,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探索这些古建筑便是阅读的过程。这些风华绝代的文物和建筑也面临着出现“皱纹”甚至毁容的风险。老街是盛放“城市记忆”的容器,更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当地早已开启赤坎古商埠的保育活化之路,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寻找“最优解”。
早在2021年,赤坎区启动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赤坎古商埠改造工作贯穿四期,“以点带线串面”,分步完成,按照点(文化景点)、线(主题街区)、面(示范片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先行对“一群历史建筑、一系列展馆、一串古井、两个古码头”进行修复。
“改造工作进入到二期收尾阶段,今年重点加快赤坎区染房街民宅二楼、润园、森园、六国大酒店等点位修缮。”赤坎区文广旅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新生:丰富文旅业态,注入青春活力
走进赤坎老街旧物集市,游客穿梭在五彩斑斓的摊位中,琳琅满目的旧物、过去的时髦服饰,用音乐和视觉带你回到20世纪80年代,旧物市集20个展位全新亮相,文创手办、闲置好物、非遗展品、潮玩杂物、二手书籍,每个摊位都精心布置,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赶集打卡”和“淘宝”。
忽如一夜春风来,老街无处不簪花。簪花于鬓,漫步街巷,俨然已成为游客打卡赤坎老街的流行趋势。从三民街到大通街,从古井码头到古建筑群,随处可见头戴簪花的翩翩少女和孩童,古风氤氲,站在街巷里,仿佛穿越到汉唐盛世。
老街,越来越年轻,新体验、新场景涌现。穿汉服、戴簪花、文博游等文旅新体验,文化集市、老街联盟、直播带货等创业新载体,非遗文化、人文书店、特色民宿等特色新业态,更好聚集人流、提升人气,推动实现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赤坎区坚持文化向产业发展的思路,促进文旅资源的整合、产品供给的优化升级、业态的多元发展以及品牌的培育壮大,布局培育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新生活,形成“文化旅游+经济消费”双向赋能、双向带动赤坎新模式。
做旺集市经济。已在赤坎老街景区打造汇聚“非遗民俗、原创手作、生活好物、特色美食、游玩体验”等商户,构建集交流、展示、体验、购销于一体的文化集市,并实施文化集市夜市开放常态化,用文化集市平台连接起城市消费市场和传统手艺人,使传承人、手艺人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促进文化消费升级,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设消费新场景。以点位建设为载体,每完成一批新的点位修缮改造,打造不同的历史文化体验场景,引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推出赤坎区博物馆、广州湾国际通道展馆、越秀赤坎产业共建非遗文化馆、大通街22号“粤书吧”、广州湾商会旧址“小林漫画阅读空间”、非遗一条街、古码头、水仙庙、静园等展馆及公共空间,并成为节假日期间“顶流”,赤坎老街景区成为新晋文旅地标、网红打卡地。
开发赤坎手信。倡导文化手艺人“工匠精神”,凝聚文创、非遗等各类人才力量,鼓励支持文旅企业、人才开发富含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文创商品、创意特色工艺品、地方土特产等。金华金钩、南渡窑、阿婆田艾籺等非遗手信店入驻老街,金华金钩非遗工坊建成,南渡窑展厅已正式开业,引入本地海鲜产品研发企业“虾先生”品牌。
培育新兴业态。积极完善“吃住行娱游购”一体化供给,培育引入特色非遗文化、人文书店、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更好聚集人流、提升人气、促进经济消费。积极布局老街特色民宿新局面,计划将赤坎区染房街民宅二楼、润园、森园、六国大酒店等点位修缮打造为特色民宿、青年驿站,布局打造市中心城区特色酒店民宿,通过以特色民宿酒店产业为支点,撬动中心城区餐饮、娱乐、购物、文创等相关行业发展等。
撰文:周梦雅 通讯员 王华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