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周·年度画像|长珠超八成上市公司盈利,珠三角重专利盛行出海

珠三角观察 2025-01-10 09:24

■编者按

经济,是当前首要的议题;企业,是湾区创新的主体。

企业强,则大湾区强;经济兴,则大湾区兴。基于企业,关注城市;基于经济,纵论湾区。

企业有兴替,一年一议题。2024年,大湾区企业的年度热点为“出海”。

1月6日起,南方城市智库将首次以“发布周”为形式,一天一主题,在南方+客户端陆续发布《出海——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并于10日正式集纳出版主题特刊,敬请垂注。


上市公司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数量指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地区企业的认可度。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重镇,结合2024年上半年数据,两地上市公司背后有何发展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哪些内在动力?南方城市智库从公司规模、经营业绩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对两大区域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解读。

公司规模

长三角数量领先,珠三角巨头更多

先看规模。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A股公司有5327家,其中,长三角(指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的浙江、江苏分别达704家、688家,上海、安徽分别有437家、176家。珠三角九城有795家(广东全省866家)。

再看城市。两个地区中,有8城公司数超100家,其中长三角6城,含上海、杭州(226)、苏州(216)、南京(123家)、无锡(122家)和宁波(122家),另外合肥、绍兴、常州、台州、嘉兴、南通的公司数均超过50家。珠三角的深圳(416家)和广州(154家)数量过百,东莞(60家)与佛山(53家)超过50家,珠海(40家)、中山(27家)、惠州(20家)、江门(15家)和肇庆(10家)数量偏少。

再看行业。按证监会行业分类(2012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均以制造业当家,制造业公司分别达1457家、556家,各占比为72.85%和69.94%。此外,两个区域公司数量排前三的制造业细分子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整体来看,珠三角制造业公司的子行业更集中,尤其是占比最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公司总数高达40.47%。长三角制造业细分子公司的分布更分散。

按申万行业(2021)分类,长三角地区前五行业,为机械设备(271家)、电子(188家)、基础化工(179家)、医药生物(169家)、电力设备(164家);而珠三角前五行业,为电子(174家)、机械设备(78家)、计算机(71家)、电力设备(64家)、医药生物(54家),两个区域优势产业间接浮出水面。

再看市值。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5327家公司总市值为809072.49亿元。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公司总市值分别为193474.85亿元和120628.87亿元,分别占全A股总市值为23.91%和14.91%。

其中,长三角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公司有6家,突破4000亿元的公司只有1家交通银行。而珠三角市值突破2000亿的公司有10家,突破4000亿元的有5家,分别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比亚迪、工业富联、美的集团。比较而言,珠三角头部公司更集中。

最后看证券化率(即国家或城市股市总市值/GDP,此处暂以A股市值比较,仅作参考)。截至2024年6月30日,珠三角九城GDP之和达53237.42亿元,九城公司总市值达12.06万亿元,证券化率达226.59%,高于长三角证券化率(128.47%)。

从城市比较,深圳的证券化率最高,达466.51%,领先于上海(289.75%)、珠海(225.95%)、杭州(224.96%)等城市。但除深圳、广州之外,珠三角其他城市仍有较大提升证券化率空间。

经营业绩

上市公司营收超12万亿,出海势头猛

营业收入方面,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司营业收入共计347877.97亿元。

长三角公司期内营业收入共计76469.26亿元,同比微增0.54%,其中1260家营业收入正增长,占比达62.84%。营业收入规模超10亿元的公司达899家,超过1000亿的有10家。其中,物产中大以2941.72亿元营业收入成为长三角新“营收王”。

珠三角公司期内营业收入共计45556.2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517家营业收入正增长,占比64.95%。营业收入规模超10亿元的公司达383家、超1000亿元的公司有9家。珠三角“营收王”为中国平安,达4949.66亿元。

盈利方面,长三角2005家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归母净利润)共计5453.33亿元,其中有1667家盈利,占比83.14%。实现归母净利润过1亿元的公司654家、过100亿元的公司7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增长的公司237家、同比翻10倍增长的公司10家。

同期,珠三角79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共计3856.53亿元,同比下滑3.64%,但是有676家公司盈利,占比84.92%;实现归母净利润过1亿元的公司有246家、过100亿元有7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增长的公司99家、同比翻10倍增长的公司7家。

2024年上半年,795家长三角公司、355家珠三角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分别占比39.65%和44.65%。

值得留意的是,珠三角制造业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强劲,612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和总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4886.46亿元、1570.4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61%、12.04%。而且,珠三角制造业公司利润率达6.31%,高于全国(5.50%)和长三角(5.18%)。

业绩构成看,2024年上半年珠三角公司在出海方面成绩显著。珠三角公司中在出海公司数量、境外业务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有超六成(503家)公司出海,披露境外业务收入共计8049.28亿元,同比增长20.17%;出海公司数量占珠三角公司总数的63.05%,境外收入比率(即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公司营业收入)为25.14%,高于全国(11%);境外收入比率逾10%的公司有334家,逾50%的公司有92家,传音控股最高,达99.83%。

其中,按申万分类,珠三角A股出海公司所属前五大行业为电子、家用电器、汽车、交通运输和电力设备,2024年上半年五大行业境外业务收入共计约6653.67亿元,占珠三角公司境外业务总收入的82.66%。珠三角电子公司合计实现境外业务收入2794.66亿元,占相关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54.67%;珠三角汽车制造业公司合计实现境外业务收入1068.94亿元,超过长三角同类公司总额,占全国同类公司境外业务收入的31.96%。其中,美的、立讯精密和比亚迪是珠三角期内境外业务收入前三。

创新能力

研发费用步步高,汽车投入强度大

先看研发支出。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1901家公司披露研发费用数据,合计2005.95亿元,同比增长约5.35%;同期珠三角767家公司披露研发费用数据,合计1378.28亿元,同比增长约8.70%。比较而言,全国4965家公司研发费用共计7133.33亿元,同比增长5.13%。

结合全国及长三角、珠三角的公司营业收入总额,可计算两个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2.62%和3.03%,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则为2.05%。

可见2024年上半年,珠三角A股公司研发支出增速、研发强度均高于全国和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汽车制造业类公司研发投入增长迅猛,2024年上半年17家公司研发费用共计215.68亿元,同比增长36.71%,研发强度达5.67%。相比而言,长三角汽车制造业类公司则多达110家,供应链体系更为丰富完善,但同期研发费用仅有199.13亿元,同比下降0.44%,研发强度为3.47%。此外,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参考: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珠三角九城全社会R&D经费达4607.74亿元,规模高于30个省份。

公司专利方面,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1129家A股公司披露公司“专利合计个数”,共计366123个,而珠三角471家公司披露公司“专利合计个数”,共计359359家。长三角、珠三角的A股公司平均拥有专利量分别约为324件和763件,后者是前者的2.35倍。

“比较而言,长三角A股公司专利数量较大的包括家电制造业(苏泊尔)、汽车业(上汽集团)、钢铁行业(宝钢股份)等,其中有1家企业最大累计申请量大约在2.5万件,累计申请超过2万件专利的企业有3家,而珠三角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格力、美的、中兴通讯等专利大户,格力与美的累计专利申请量都超过10万件,累计专利申请量超3万件的企业有6家,包括比亚迪、中国平安等。这是珠三角A股企业平均专利量大于长三角企业的原因。”深圳德高行知识产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襄帅分析,珠三角地区存在一些对专利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在珠三角发展较为成熟,拉高了整体平均水平。而且珠三角的创新生态可能更有利于专利的快速产生,表现在当地的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政府对专利创新的激励政策等方面。

吴襄帅认为,珠三角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加速转型,必将持续增强其市场吸引力。电子信息和消费电子领域的A股公司新产品推出速度快,引领了市场潮流,其创新能力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链接

中国两大城市群企业年度“画像”出炉

策划:林焕辉 何山

内容统筹:何山 叶洁纯 黎詠芝 周欢

融媒统筹:黎詠芝 罗莎

撰文:李荣华

制图:张雅 招凤仪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

编辑 余妍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