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写东莞的“年”……|莞有料

莞有料 2025-01-24 06:31

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

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墟市的烟火气,写年花盆盆,热热闹闹讨个好意头。

即将到来的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非遗加持下,那些曾被人们淡忘的年俗年味,又在花街市集、舞狮英歌、灯会游园中逐渐升腾了起来。

而如果你要写东莞的年,自然也绕不开非遗。“新年习俗”是东莞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新年习俗,又带有浓郁的莞邑特色。

从年前的做年果、买年货、洗邋遢、逛花市,到除夕时“卖懒”、焚莞香、吃团年饭、新春麒麟与醒狮拜年,再到年初二“开年”与“返外家”(回娘家)、年初七过“人日”、十五闹元宵,仪式感满满的莞味民俗,寄托的是东莞人对辞旧迎新、团团圆圆的美好期待。

过年“必吃榜”

年果、盆菜、“糕”升大发

当油角、煎堆、糖环这些“热气”的年果变得随处可见,东莞人就知道,年来了。

年果制品属于东莞传统小吃,东莞小吃是首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前,离春节还有十天廿日,家家户户便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为的是求取来年日子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炸至金黄、饱饱胀胀的油角形似荷包,外酥皮用的是猪油和鸡蛋,馅料则混杂了白砂糖、花生碎和芝麻。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广东新语》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馈赠亲友者也。”同样是以糯米粉制作而成的糖环环环相扣,象征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鱼龙是本,碌堆是利。”东莞人把年糕写作“贻笼”,又称为“鱼龙”,取步步高升、鱼跃龙门之意。

“年廿五,炊松糕”。每逢婚庆、贺寿或节日,步步“糕”升的茶园松糕总是不可或缺。常用块数的尾数是2、6、9,寓意事事顺意、福禄双全、长长久久。茶园松糕是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茶山牛过蓢古村落每年都会举办松糕文化节。

到了除夕夜,“盆满钵满”的盆菜便要上桌。长安盆菜是首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林林总总的鸡鸭鱼肉和蔬菜汇于一盆,吃的是气氛和团圆。在万江,盆菜同样是年夜饭C位。近些年,不少餐饮商家都推出了盆菜外卖服务,商场也有预制盆菜销售。

春节有乜睇

龙狮麒麟貔貅舞不停

醒狮、龙舞、麒麟舞都是东莞颇受欢迎的舞瑞兽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享誉中外的石排明德醒狮、石龙新昌鼓制作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莞城兴塘醒狮、长安狮舞等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狮头昂起、神态矫健凶猛、鼓声雷动,寄托着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去年春节,明德醒狮的春节表演增加了大头佛,与狮子搏斗共舞。

东莞的龙舞同样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其兴于明朝中期、盛于清、誉于今。大朗大井头龙舞是广东省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长安龙舞则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大井头社区舞的是布龙,有龙出洞、龙抢宝、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套路动作。每逢过年,巾帼不让须眉的“龙女”们必会舞上一番!

麒麟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在珠三角,东莞一直是舞麒麟最为普及、最为鼎盛的区域之一。目前,东莞有1项国家级(樟木头舞麒麟)、4项省级(清溪麒麟舞、塘厦舞麒麟、凤岗竹塘麒麟舞、道滘麒麟引凤)麒麟舞非遗代表性项目。

樟木头舞麒麟是客家传统舞蹈,分“头套”(“麟趾呈祥”)和“尾套”(“采青赐福”)两部分,象征麒麟降福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此外,清溪的彩扎(麒麟制作)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龙的麒麟制作技艺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早年间,貔貅舞盛行于湛江和广州增城,而后传入东莞大朗,之后是横沥一带。如今,横沥的貔貅舞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旧俗春节期间,貔貅舞队到各家各户驱邪送福,并在祠堂前的地堂表演武术。

过个传统年

卖懒、开灯、庆“人日”

“卖懒去,买勤来。”“卖懒”是东莞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过去,每逢除夕夜,父母会用红粉将蛋染红、点燃线香,让孩子拿着并结伴出门,边走边唱《卖懒歌》。

时移世易,或许习俗不再,但长辈们对儿孙的期待如旧。年轻人们不妨在除夕再唱几句卖懒歌,“鸡蠢唛壳随皮去,富贵荣华跟起尾来。”

到了初七便是“人日”。按照东莞本地的传统习俗,“人日”当天全家人相聚,一起吃饭、吃糖煮丸子(或汤丸),共同“庆生”,祈求身体健康、团团圆圆、甜蜜富足。

在粤语里,“灯”与“丁”谐音。东莞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灯”,亦称“点灯”“添灯”,是为新生儿进行的一项宗族活动仪式,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生礼俗。各镇街的开灯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在大年初一,有的初六,甚至初七、八、九,但结灯时间均在元宵节。

手工花灯制作的工序繁复,选竹、砍竹、开篾、折篾、扎架、选纸、糊纸……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和工艺。石龙中山老街的“虾叔”世代制作花灯,他是第四代传人,“如今,这条年货街上就只有我一个人会做啦。”

莞城、洪梅等地同样以花灯闻名。石龙灯笼仔制作技艺(多用于中秋)、莞城花灯制作技艺、洪梅花灯技艺均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开灯习俗延伸出来的,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莞千角灯”。它是东莞赵氏家族所独有的开灯之物,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灯”。

茶山公仔、绸衣灯公也是开灯仪式必备的应景之物,二者都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茶山公仔是以泥模印制彩绘而成的泥塑品,绸衣灯公则是身着绸缎衣服的人物泥塑。惠州湖镇、东莞大朗等很多举行“开灯”习俗的村落,每年都会来到茶山批量购买公仔。“接公仔,过大年”,也成了村民们的固定节目。

如今,东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54项、市级以上167项,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蛇年春节期间,东莞市文化馆将组织系列非遗展演及课堂活动,邀请莞城兴塘醒狮、清溪麒麟舞、茶园松糕等表演团队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市民朋友们见面。在各镇街,充满年味的非遗民俗活动也将接连上演。

第一个“非遗年”来临之际,小南邀请大家到东莞团聚、来莞过大年,亲身体验莞味年俗,感受莞邑新春的幸福温暖。也祝愿各位都能在春节吃好玩好,心情好好!

整理:王颖 章倩倩

摄影:龚名扬

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文化莞家、各镇街官微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