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或还将持续

作者 杜艳 2025-01-10 20:41

不久前,深圳市海洋发展局通过海上观测浮标及海底视频发现深圳海域出现海水水质及水色异常现象,立即启动《赤潮灾害预警监测应急预案》,组织下属单位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开展现场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本次赤潮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暴发所导致,具体表现为球形棕囊藻胶质囊体在近岸海域大量聚集,造成海域呈现大面积斑块状或条带状的黄褐色或暗褐色水色异常现象,并可能伴随由于囊体破败导致的海面浮沫及异味。深圳湾沿岸多个区域发现赤潮,棕囊藻胶质囊最大密度在9个/升至89个/升之间,并伴随叶绿素显著升高,海面未见大量鱼类死亡现象。南澳部分沿岸海域也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目前大部分已消退,仅少量零星分布。

据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表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属于自然生态现象,是我国常发的赤潮种类之一,多发于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近岸海域。

近年来,深圳海域也曾多次发生不同程度的球形棕囊藻赤潮。深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规律和东南沿海其它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基本一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即多出现在冬季,从暴发到消退往往需要一周至数月不等。

据了解,丰富的营养盐浓度为赤潮暴发的重要诱因之一。深圳湾受深圳河、大沙河等多条河流及珠江径流的影响,加上湾内水动力较弱,导致深圳湾海域海水中的无机营养盐浓度常年处于劣四类水质。丰富的营养盐浓度为赤潮的暴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及营养条件。

此外,适宜的温度条件也是影响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与消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27℃ 之间,加上海上风力较弱,湾内潮流缓慢,容易造成赤潮的暴发与聚集。深圳多年的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以及潮流缓慢等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球形棕囊藻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其发生往往伴随着水质劣化,因此,在此期间应适当减少亲水活动。

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也表示,其将会持续开展跟踪监测,密切关注赤潮发展动态,及时与市民沟通解释,加强科普宣传,让市民充分了解海洋生态灾害相关知识。

南方+记者 杜艳

编辑 程德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