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版丽江”怎么打造?这场省级大会给了启示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1-02 16:19

在特色民宿里品茶放松,在田间体验果蔬采摘,在农家乐品尝地道美食……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节假日走进乡村,享受宁静与美好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旅游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游客在田园里尽情感受田园之美和亲子之乐。汪敬淼 摄

游客在田园里尽情感受田园之美和亲子之乐。汪敬淼 摄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股新兴的旅游潮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省级“双试点”的梅州蕉岭,近期在农村休闲产业上频频发力,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歌好酒长寿乡”的自然资源,该县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兴农”,“蕉岭版丽江”正逐步变为“实景图”。

12月22日,2024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大会在蕉岭举办,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专家学者、乡村休闲经营主体和媒体代表等齐聚一堂,积极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分享,探索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新路径,共同推动广东乡村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蕉岭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

日前,2024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大会在蕉岭县成功举办。汪敬淼 摄

日前,2024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大会在蕉岭县成功举办。汪敬淼 摄

有基础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资源丰富

“我们的歌,是动听的山歌;我们的酒,是香醇的米酒;我们的田园,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田园诗。蕉岭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以长潭泛舟,竹海听风;可以龙潭赏飞瀑,土楼探古韵;可以寻一处桃花源,渡一场水云间;又可以走进数学小镇,感受数学之美,探寻数理之源;还可以品尝蕉岭三及第等寿乡美食,尽享舌尖上的客家美味……”去年10月举行的“潮玩蕉岭·歌酒田园之旅”2024年蕉岭长寿文化周主会场上,蕉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裕君向广大游客发出诚挚邀请。

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尽是“生态绿”。蕉岭,有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资源禀赋。

蕉岭县内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土壤富硒,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图为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丘林强 摄

蕉岭县内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土壤富硒,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图为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丘林强 摄

盘点蕉岭的绿色“家底”,既可见丰厚的动植物资源藏匿于山林云雾之间,又可见悠悠石窟河秀水长清、万亩林海引人入胜。

蕉岭坐拥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镇山国家森林公园、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等众多自然景观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9.05%,林地总面积达112.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20.40万立方米,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5.83万亩,森林资源家底丰厚。

蕉岭县内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土壤富硒,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广东省林业生态最好的县之一,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均达83以上,远高于一类区标准(EQI≥70)。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禀赋,蕉岭县成为世界第七个、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并获评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生态文明县、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广东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县等荣誉称号。蕉岭还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上榜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进位类县(市)“优秀”等次。

蕉岭山秀丽,水灵动,美不仅存在于山林之中、田野之上,更出现在人们的巧手之下。

蓝坊镇石湖村青檀古树园内,苍劲挺拔的古树、绿意环绕的步道、古色古香的休闲凉亭组成一幅水墨画。据悉,近年来石湖村在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充分利用古树资源优势,通过政府主导、理事会牵头、热心乡民捐资、群众投劳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约180万元,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青檀古树园。不仅成为村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一睹百年古树的风采。

蓝坊镇石湖村高磜自然村的青檀园。汪敬淼 摄

蓝坊镇石湖村高磜自然村的青檀园。汪敬淼 摄

走进蕉城镇樟坑村佰家庄,仿佛走入一幅水墨画中。参天的榕树郁郁葱葱,庞大的根茎突破了地砖的束缚;假山下多肉植物围绕,山与树相映成趣;三角梅、杜鹃花、夹竹桃……不同的花朵排列成行,装点着小园,带来别样风情。

佰家庄负责人吴晓蓉介绍,庭院建成于2022年,是由原樟坑小学旧址改建而来,“原来破旧的小学现在蝶变为美丽庭院,不少校友返校看到时感觉眼前一亮。”

设计巧手,建出美丽庭院。近年来,蕉岭县妇联紧扣“百千万工程”,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共建“美丽庭院”,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美了乡村,充实了人民生活,一批彰显客家民居特色的现代化美丽乡村逐渐崭露头角。

走进蕉城镇樟坑村佰家庄,仿佛走入一幅水墨画中。徐志宝 摄

走进蕉城镇樟坑村佰家庄,仿佛走入一幅水墨画中。徐志宝 摄

有雏形

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蕉岭正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去年9月10日,“潮玩蕉岭·歌酒田园”抖音短视频随拍大赛在蕉岭县启动。活动期间,采风团成员从蕉岭的文化旅游资源出发,用手中的镜头,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从不同情感、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呈现蕉岭之美,创作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精品佳作,让深藏于寿乡蕉岭的自然风光、民居古建、民俗风情、非遗艺术、传统技艺、特色美食、人物故事等进入大众视野,为蕉岭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开新天地、注入新动能。

璀璨的烟火绽放在石窟河上空,豪情万丈的英歌舞吸引了上千群众围观,香醇可口的寿乡酒琳琅满目,各色客家小吃香气四溢……去年10月,“潮玩蕉岭·歌酒田园之旅”2024年蕉岭长寿文化周主会场热闹非凡,为游客和本地群众奉上一场文旅盛宴,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璀璨的烟火绽放在石窟河上空。徐志宝 摄

璀璨的烟火绽放在石窟河上空。徐志宝 摄

国庆假期,蕉岭各景区景点全面发力,秀美景色在周到服务的“加持”中,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晚秋的长潭旅游景区风情无限,放眼望去,公路两旁草木葱郁,潭中一泓碧水蜿蜒至远方,不时可见白鹭飞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

一大早,游客便在长潭旅游景区的码头边排起了长队,等待开启一段游船之旅。从此出发,游客乘着游船,纵览山湖合璧画卷。“站在岸上看风景和坐在船上看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们从原本的参观者变成了‘画中人’,有种特别的惊喜,似乎整个生活步调都放慢了。”游船之旅令游客于先生难以忘怀。

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蕉岭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桃花源山庄、客家农夫生态园等农业综合体蓬勃发展,市民游客旅游观念逐渐改变,乡村生态游正逐步成为一种旅游出行新时尚。

在长潭镇白马村,游客乘着小火车穿过稻田,田园美景尽收眼底;走进镇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景点,众多游客在体验寿乡生态环境,尽情享受假期惬意的绿色生态之旅。

在三圳镇九岭村,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游玩,尽情感受田园之美、亲子之乐。“九岭村的变化非常大,非常漂亮。每年回来我都很期待能够看到更好的风景、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文化。”市民徐先生说,九岭村里新增的户外拓展基地特别适合朋友聚会,他前几天还在基地体验了露营烧烤项目,感觉十分惬意。

航拍三圳镇九岭村客家农夫生态园农业综合体。汪敬淼 摄

航拍三圳镇九岭村客家农夫生态园农业综合体。汪敬淼 摄

蕉岭通过在乡村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将当地产业、产品、市场、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有机串联,通过构建集“吃、住、行、逛、赏、品、购、娱”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以丰富的旅游供给、优质的消费体验吸引游客,把流量转化成销量,促进镇村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随着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不少人选择在假期远离城市喧嚣,寄情于山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自然生态山水游成为他们的度假首选,给蕉岭这个山水小城带来了人气。据统计,2024年国庆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7015人次,同比增长9.84%,实现旅游收入3956.92万元,同比增长10.01%。

以节为媒,文旅搭台。蕉岭县抢抓实施“百千万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等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有保障

编制“2+N”旅游发展思路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蕉岭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尝试。但在文旅市场火热的大环境下,蕉岭还是一块璞玉,等待被更多人发现,待精雕细琢后方能在文旅市场绽放光芒。

如何雕琢?12月22日在蕉岭举行的2024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大会给了启示。会上提出,接下来广东将继续整合各方资源,立足县域特色,聚焦重点发力,下大力气做好乡村休闲产业这篇大文章,抓好品牌打造、载体培育、融合创新、人才培育和联农带农,持续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

近年来,广东省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突出优势特色、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创响品牌和试点示范,持续开展乡村休闲品牌创建和精品推介,打造了一批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乡村休闲体验产品,推动“农业+研学”“农业+非遗”“农业+南粤古驿道”“农业+艺术”“农业+康养”等新业态发展。

蕉岭县与相关企业举行乡村休闲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汪敬淼 摄

蕉岭县与相关企业举行乡村休闲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汪敬淼 摄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蕉岭有哪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案例?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协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通过分析元阳梯田的故事及阿者科计划的旅游减贫实践,阐述了乡村地区要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产业融合与创新,配合有效激励机制,确保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两山”转化研究院院长丁志远则结合“两山理论”提出,推动乡村文旅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超越单一的产品竞争思维,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首发地和科研高地。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为进一步助推蕉岭农文旅融合发展,蕉岭县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编制了《梅州市蕉岭县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制定“2大引擎项目”+“N个旅游产品”的旅游发展思路,全力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个引擎项目分别是:寿乡画廊休闲康养度假区项目和卡拉比—丘数学世界创意中心项目。N个旅游产品是指:结合镇域特色,打造乡村游、文化游、数智游等多场景的精品旅游产品,构建“文旅+农业”“文旅+百业”的跨界融合产业体系。

“首先是典型引路,我们打造了长潭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有米香中心、艺术田园、房车营地;其次是夯实保障,我们有省、市扶持政策,县里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农文旅产业集聚发展,在土地要素方面作为国家试点有项目保障。根据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规划,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库。”蕉岭县副县长陈春妮说。

■他山之石

“阿者科计划”可复制吗?

旅游业如何振兴乡村?“阿者科计划”作为一种新路径,其主创团队带头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他坦言,“阿者科计划”的成功的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抛开表面的特殊性,其机制是可复制的。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为阿者科村单独编制了“阿者科计划”。该计划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援助项目,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一个模式、两方参与、三个目标和四条底线”的发展路径。

一个模式,指的是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即公司组织村民整治村庄,经营旅游接待,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

两方参与,体现在保继刚教授团队派出技术人员(研究生为主),协同县政府指派的青年干部,共同驻村,领导村民成立阿者科旅游公司。两方不涉及任何利益分成,计划前期启动资金由当地政府筹集,不要求村集体公司以后偿还;驻村研究生经费补贴由保继刚教授团队负责。

三个目标,指的是在本地驻村干部与外部技术援助人员的带动下,引导全村集体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三项事业,增强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最终实现村民的自主发展。

四条底线,指的是传统民居不租不售不破坏;不引进任何外来社会资本,孵育本地村民的自主创业和就业;不放任本村农户无序经营,严控商业化,力保村落的原真性;旅游开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首要前提,不破坏传统。

“这个模式的根本要义,就是把权利还给村民,而不是把权利给资本。”保继刚解释道,如果说这个项目很特殊,那就是股份七三开,70%归村民,30%归政府。

通过实践,“阿者科计划”在旅游产业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乡村治理促进人才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风文明等三个方面发力,让“+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保继刚认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应该调整旅游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推进“+旅游”而不是“旅游+”;应该把乡村作为吸引物,转换成旅游产品,再把旅游产品赚的钱大部分回归到乡村。

他指出,要看“阿者科计划”能否复制,关键看机制是否能复制。其机制最核心的部分是将旅游吸引物权归还给村民。阿者科村旅游吸引物权分成了四个部分:民居分红40%,梯田分红30%,居住分红20%,户籍分红10%。

事实上,产权直接绑定分红,通过利益机制引导村民不断内化遗产保护规则,能够最终形成自发保护的行为规范。

他直言,乡村旅游开发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开展“创造性破坏”,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保护性开发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它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乡村休闲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机会。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乡村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廖静宜 汪敬淼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