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看茂名如何探索“小生意+大公益”

作者 叶洁 2025-02-27 14:50

“社区公司的成立让小区‘改头换面’了。”在茂名市茂南区红旗街道滨河社区,“好心管家”李倩谈起社区公司时细数了过去一年的变化——添置了物品共享室、共享晾衣区,出门就是长者饭堂,老邻居们如今也乐享便利新生活,还规划了充电桩停车位。

去年,滨河社区率先建成茂名首家由社区独资承办的社会企业,破解老旧无物业小区治理顽疾。茂名多地纷纷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小生意+大公益”不仅让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从无到有,也打破了社区资金仅靠政府财政“输血式”的单一支持模式。

滨河社区成立茂名首家由社区独资承办的社会企业。叶洁 摄

滨河社区成立茂名首家由社区独资承办的社会企业。叶洁 摄

今年,省委社会工作部下发《关于开展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试点的通知》,提出坚持“小生意+大公益”,大力发展社区新型集体经济,深入开展党建引领社区运营试点,扎实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努力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

茂名的先行探索契合全省全面铺开的新举措方向。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茂名社区探了哪些路?

先试先行

无物业小区有了自家公司

老社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居民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幸福感。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社区面临着设施老化、环境恶化、服务功能不足等治理难题。

滨河社区红旗大院改造对比图。叶洁 摄

滨河社区红旗大院改造对比图。叶洁 摄

位于河西的滨河社区是伴随茂名建市成立的老社区,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晓华用“三无管理”形容这个难题:无物业管理、无产权单位、无人防技防。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后问题可能还会反复,居委会人力、资源有限,显得非常吃力。”黄晓华说。

数据显示,茂名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达214个,占比达73%,但其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达181万人,缺乏资产要素,“造血”能力不足。

滨河社区是怎么探路的呢?

去年,由社区党组织领办,滨河社区成立了由社区独资承办的社会企业。社区公司由社区党组织监督决策指导,社区居委会控股,居民参与管理,社会力量引进来。

滨河社区公司组织架构。叶洁 摄

滨河社区公司组织架构。叶洁 摄

社区公司下面设置小区服务部,12个岗位不乏退役军人、“好心管家”、退休党员,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推选担任。黄晓华成了社区公司法定代表人。

“社区公司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而是要融入社区治理措施,挖掘更多社区资源,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凝聚起多元治理合力。”黄晓华说。

无独有偶,在高州城东新区“东拓”的“主战场”潘州街道谢村社区,去年9月成立了社区领办的社区企业——高州市东瑞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这是潘州街道党工委的一个试点,针对辖区人口基数大、群众服务需求多、社区人手不足等治理难题,探索“党建+社区+公司”基层融合治理模式。

在电白区水东街道忠良社区港务局小区,多年以来基础设施老化,大量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停放,管理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在社区党支部支持下,网格员吕清华以个人名义成立了物业公司。公司有三个门卫,两个保洁。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吕清华既是总经理又是门卫,跟员工一样领工资。

改造后的忠良社区港务局小区,规划停车位,干净整洁。

改造后的忠良社区港务局小区,规划停车位,干净整洁。

去年12月,省委社会工作部展开建设“两社三中心”试点,提出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探索由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法人主导发起,经企业登记机关注册成立社区社会企业。

此举旨在搭建社区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国企、私企、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成为社区“合伙人”,通过“小生意+大公益”实现合作共赢。

茂名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世雄说:“茂名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扎实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侧重将社区资源、社会力量转化为党组织可统筹可利用的要素资源,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供给,也为促进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盘活资源

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

漫步茂南区河西街道油城社区,满目是崭新整洁的柏油大道,郁郁葱葱的树木整整齐齐地立在两旁,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党建广场里,休闲步道、党日议事亭、文明回廊、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

油城社区广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油城社区广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油城社区是茂石化早期职工住宅区集中地之一,户籍人口5000余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3100余人,未成年人400余人,占到社区人口七成以上。油城社区注重用活用好“三方协管”机制,联合华达物业公司、河西业主委员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物业+养老+社区服务”模式,以“一老一幼,资源共享”为理念,做好社区服务。

托起“一老一小”舌尖上的幸福感,去年8月,一个占地500多平方米社区食堂建成,可同时容纳80人就餐,同时还配套建设一个智慧生活馆,为老人提供午休、阅读、棋类、康乐球、艾蒸泡脚、按摩椅等健康娱乐设施。油城社区食堂与华达物业公司共建长者饭堂。食堂对60岁以上的长者实行优惠,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服务,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开放,实现可持续运营。

油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油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不仅如此,油城社区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改造和新建成的“四点半学堂”、心灵驿站、书画室、阅览室、健康小屋、棋牌室、科普室、门球场等场所,进一步用好象棋、书法、门球、太极拳、歌舞、乒乓球六大协会,让服务的触角更加精准地延伸到“最后一米”。

油城社区党委书记梁春梅说:“通过构建集嵌入式养老服务、健康、阅读、棋牌、娱乐、学习、助餐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为长者提供休闲的社交场所,满足社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滨河社区的社区公司里一个大监控屏幕上显示着小区的监控动态。黄晓华说,这是用社区公司部分收入安装配备,将逐步实现社区安保无死角。社区公司将10%的收益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社区开展扶老助残、帮困助弱、阵地更新等公益事业。

滨河社区公司长者饭堂。叶洁 摄

滨河社区公司长者饭堂。叶洁 摄

社区公司设立不足一年,滨河社区已升级改造了红旗大院小区等老旧小区,累计完成小区硬底化5500平方米、规划收费停车位152个、路灯路闸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还联合辖区五金店打造小区物品共享室,与餐饮店共建社区长者饭堂、为居民安装共享充电区等,实现了社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双赢”。小区好不好,群众用脚投票,今年滨河社区回流了10多户家庭。

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是社区建设的形态,社气、社品是社区建设的神态,现代社区建设要形神兼备,缺一不可。如今,党建引领社区运营新模式正盘活资源,打造出一个个有社气、社品的社区。

注重长效

增强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小区内上班,时间还灵活,让我们这些家庭主妇能够为家里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就近照顾家庭,社区服务是真的贴心又暖心!”油城社区火箭巷党群服务站的工作间,居民刘阿姨不仅熟练掌握配件加工技能,还能为其他居民做技术指导。

油城社区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油城社区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眼下,油城社区幸福院10栋,三间社区微工坊刚刚挂牌。去年,油城社区通过党群联议制,为社区群众构建起“企业下单、集中培训、群众加工、成品回收”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该社区共为12批次140多名群众进行了培训,140多名群众稳定参与配件加工。

借助社区公司平台,滨河社区已成功与辖区内11家专业企业单位达成签约,提供“好心管家”、社区治理、居家养老、共享惠民、社区文化等五类39项专业化服务。黄晓华说,“目前预计每年可以增收11万多元,破解了多年来无物业小区治理顽疾,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今年,社区公司聚焦群众需求,又规划6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智慧养老社区建设。黄晓华说,下一步将开拓幼儿托管共享中心、“家门口”就业第一站、新型养老共享社区、开发滨河文旅路线、商业街等,通过多元经营,实现“资源来自社区,利益归属居民”,推动社区服务从“管理型”向“自治型”转变。

滨河社区公司活动室,大家讨论社区事务。叶洁 摄

滨河社区公司活动室,大家讨论社区事务。叶洁 摄

吕清华的物业公司运营两三年来,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物业解决了以前小区乱停乱放、环境卫生以及安全等问题,群众行为更加自觉规范。”忠良社区党支部书记魏孟诗说,目前社区内已有三四个以网格员身份成立微物业的小区。

在茂南区站前街道朝阳社区,以向阳街18号大院为样板,社区党委创新“党建引领+内生驱动+居民参与”自治模式治理无物业老旧小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区自治小组明确职责,发挥党员先锋和“好心管家”作用,依规收费管理,接受居民监督。

全省启动“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后,茂南区河西街道油城社区、电白区水东街道忠良社区纳入试点名单,探索长效机制备受关注。

茂名市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宋秀波建议,鼓励和指导社区党组织因地制宜探索社区运营新模式,一方面要出台政策支持,让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下沉社区、服务群众,实现社会企业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周期意识,对社区党组织领办的社会企业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监测,确保规范经营、良性发展。

撰文:叶洁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