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放视频,时长共2分37秒)
视评|“项目落地年”推进大会里藏着怎样的高州态度?
3月5日上午,高州举办2025年“项目落地年”推进大会,向160个重点项目发起冲刺。
这场大会有两个词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六项机制”。
会上,高州发布六项“硬”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跑。
可以说,这是高州转作风抓落实十条硬措施的3.0版本。
这次亮出的六项“硬”机制,特点在于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闭环管控体系,核心就在将责任层层传递、问题限时清零。
从市领导挂钩的“责任田”,到督查组扫描的“CT机”,再到市委常委会上的“述职台”,最终指向一个目标:高质高效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在县域发展中,不少地方常常陷入“重招商轻落地”的困局,高州之举,志在以制度刚性破解“拖延症”,为项目全生命周期装上“加速器”。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六项机制虽为“猛药”,但能否根治顽疾,关键还是在于执行。若挂牌督办流于形式、约谈提醒变成走过场,再硬的机制也会沦为纸老虎。
第二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词,则是“十路十校十公园”。这个可是高州今年的高频词条。
重点项目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民生答卷。大会上,高州着重提到“十路十校十公园”,体现的是“以发展实效回应民生期待”的高州态度。
2025年,高州将一大批民生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让“攒家底”与“惠民生”同频共振。修路降运费、建厂增就业、办学强保障,这些举措直击县域发展的痛点,也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逻辑。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
高州在用行动证明,县域经济突围既需“硬核机制”保驾护航,更需以民为本、以质取胜的发展定力。
当塔吊林立与民生改善同步,当制度创新与实干精神共振,高州或将为县域高质量发展书写一份更具说服力的答卷。
撰文/出镜:邱茜 通讯员 陈庆高
拍摄:邹祥亮
剪辑:杨建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