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之年”把脉县情民意!惠州三县两会论道高质量发展

作者 廖钰娴;王昌辉;林文通;梁维春;张国威;乌天宇 2025-02-28 09:02

“十四五”规划决战收官,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对于广东而言,2025年是极不寻常、极为关键的“大考之年”。

2月25日以来,惠州市龙门县、博罗县、惠东县先后进入“两会时间”。在一年一度的全县大会上,三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各县政府工作报告,结合所在行业和岗位,积极参政议政,为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

县域高质量发展,寄托着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厚重期望。三县代表委员的发言,表达了对各县发展的哪些期待?他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又透露出怎样的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热点1: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根基

近日,《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发布,并提出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全力以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惠州共有23个产业入选。

在产业体系布局中,惠东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打造制鞋、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等9个百亿产业。惠东县政协委员林国豪调研后发现,目前,惠东县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不仅缺少总体规划,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惠东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为此,林国豪代表致公党惠东支部在大会上提议,要在统筹协调、政策支持、人才引育上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立足“两新一老”产业融合,做大现代物流和贸易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精准招商引资,以此提升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此外,还要建立科技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并探索成立生产性服务业协会,加强信息互通,全力打造重大公共服务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纽带。”林国豪表示,培育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互动发展。

2025年博罗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博罗县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亿元、153亿元、319亿元、175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8.5%、17.7%、9.7%。此外,电动车产业产值超150亿元,小刀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台铃二期加快建设。

2024年,博罗县大力实施“链长制”,重点产业聚链成群,电动车产业成为又一个百亿产值的县域特色产业。作为华南地区电动车产业的重镇,博罗县龙华镇电动车产业从“零”起步,迅速集聚台铃、小刀等电动车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悉,过去四年,龙华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县前列,预计全镇工业总产值将在今年首次突破百亿元,跃上新台阶。博罗县人大代表、龙华镇党委书记利勉表示,今年将全力推动“链长制”落实显效,发挥电动车产业链联合党支部作用,聚焦关键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下大力气招商引资,力争今年引进5家以上整车和配套企业,为加快晋升为博罗县第六个工业百亿强镇注入新动能。

在龙门,惠州龙门产业园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主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龙门通过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新签约项目81宗,协议投资金额151.22亿元、增长48.8%。

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龙门一直把新材料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当前,全县功能膜新材料集聚发展,累计引进上下游产业项目42宗、总投资超80亿元。今年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把“功能膜新材料”纳入6个百亿产业群之一,提出要聚焦功能膜新材料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打造“华南膜城”。

对此,龙门县政协委员、广东欧陆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永根表示,他将动员龙门县新材料协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入调研区域新材料产业现状,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助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整合行业资源,推动落户惠州产业园区企业之间共享研发中心、检测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事实上,龙门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已有所谋划。接下来,龙门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合作设立华南高性能胶膜创新应用中心;持续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新增1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落实科技创新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展研发活动。

热点2:引领规划,打造城乡融合标杆

高水平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下称“引领区”),是广东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在惠州市政府谋划的2025年“十大工程”中,就有两个与引领区相关,分别是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工程和南昆山、罗浮山整体提升工程。

作为引领区的主战场,博罗县和龙门县正以头号力度推动引领区建设。

2024年以来,博罗全力推动县域副中心建设,力争打造成珠江东岸创新产业高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现代化生态智慧城市的标杆。

博罗县域副中心包括石湾镇和园洲镇。博罗县人大代表、石湾镇党委书记曾健锋表示,石湾镇将通过产业强区、功能提级、城乡融合三大路径,高水平推进县域副中心建设。今年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广深莞新兴产业的对接,加速未来产业的布局。聚力重大项目的攻坚,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二是对交通、医疗、教育、供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再优化升级,加快县域副中心“十个一”项目建设中,涉及石湾镇的6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切实提升县域副中心的综合承载力;三是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村居产业、绿美生态、基层治理等,做精做细建美源头村、铁场村、白沙村、渔村村四个典型村,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博罗县人大代表、横河镇党委书记吴立峰则表示,横河镇作为博罗县的重要生态区和发展潜力区,将全力落实引领区规划建设,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全力推动户外体育小镇建设,挖掘郭前村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民宿资源,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将郭前村打造成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

龙门县人大代表吴灿锋表示,过去一年,龙门在推动引领区建设上成效显著。随着154 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及沿途驿站的全面动工,龙门群众每天都能看到引领区的新变化。

“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沿途乡镇的交通条件,也带动了乡村发展。”吴灿锋介绍,以自己家乡麻榨镇为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很多优质的农文旅资源深藏闺中,难以被外界知晓。现在,在最美旅游公路的串联下,麻榨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在这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中得到充分展示沿途的3个驿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和补给的场所,也会成为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的窗口。

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全力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高质量建成最美旅游公路及沿线驿站,打造集人文历史、商业消费、社区休闲、文旅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阵地。支持永汉镇打造县域副中心、引领区枢纽门户、世界级旅游度假小镇,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体育小镇建设,活化利用空心村12个以上。实施建筑艺术计划,聚焦“三村一厂一线”等项目,将引领区打造成建筑师、设计师和工匠的“天堂”。

“作为县人大代表,我会密切关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吴灿锋表示,自己也会做好家乡发展的参与者和宣传员,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身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中,为龙门奋力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贡献力量。

热点3:三产融合,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推动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农业要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农民更要成为“现代化的农民”。

如今,在博罗县泰美镇,本土生产的农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下称“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完成加工、集散和检验检疫,被销往全球各地,最终抵达大湾区乃至全球居民的餐桌。

博罗县人大代表,泰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邹锦杨表示,今年,泰美镇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二期稳步运营,三期全面建成,产值突破100亿。

近年来,以三产融合示范镇、“上膳泰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泰美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邹锦杨表示,计划以“镇村组+公司”合作模式,在良田村打造有活力的商业步行街,改善镇村人居环境,为泰美群众提供高品质消费体验,促进村组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约30万。另一方面,依托盘沱村“虾稻共作”种养基地项目,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该项目已落地近100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今年计划通过“镇企+村集体+基地”产销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努力带动村集体收入达50万,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就业“双提升”。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惠东县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在九龙峰畲族聚居地,观景台、文化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地,以及畲族文化节、畲族民俗展览等活动的开展,让畲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惠东县政协委员吴冬梅调研发现,九龙峰角峰畲族聚居地发展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畲族文化元素标识不明显、人居环境整治有待提升、村庄规划不够科学等方面。

为此,在两会期间,吴冬梅代表惠东县政协港澳台侨外事与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建议,进一步促进畲族村庄聚居地发展,打造畲族特色经济,助力“百千万工程”。她提出,应进一步对九龙峰角峰畲族聚居地进行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改造。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畲族文化,推进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元素,通过扶持畲族物产、手工艺品、畲药等特色明显、个性独特的畲乡文化系列品牌建设,突出畲族民俗特色,弘扬畲族文化,让畲族文化在多元化大潮中始终保持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吴冬梅提出,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她介绍,鼓励九龙峰旅游区开发一批新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将畲族特色景点点线成面、串珠成链,做大做优做强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通过在旅游景点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畲族村乡村振兴。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林文通 张国威 乌天宇

图片:南方+记者 王昌辉 梁维春

统筹:廖钰娴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