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已去,风范永存!
图源:暨南大学官网
图源:暨南大学官网
11月27日上午,据羊城晚报消息,著名学者饶芃子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这位潮籍“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保持着对文学神圣的求索之心,对学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怀着对学生的热忱,不停耕耘。“我是一个比较感性,有激情的人,也带着激情去做事。”
“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
1935年农历正月十五,饶芃子出生于钟灵毓秀的古城潮州。她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有同族的叔侄亲缘,皆是潮州的书香门第。饶芃子的童年和少女时代,都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她对于文学和写作的挚爱,有爱好文学的父母的遗传,更重要的影响来自晚清秀才、古学渊博的外祖父和出身诗书之家的外祖母。
图源:《秋光》杂志
图源:《秋光》杂志
1947年,饶芃子考入潮安县第一中学初中(今潮州金山中学),在《潮安学忆》一文中,她提及“当时的潮安一中校址在潮州西湖,学校背山临水,环境幽美。我平时上学,为了求速,常走小路,从外祖父的双柑书屋出来,经岳伯亭街,再穿过三条僻静小巷,就到了西湖”。由于入学后的作业并不多,自幼喜欢文学的她,课余时间就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我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他们所刻画的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及作品表现出来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都注入了我素朴年轻的生命之中,我觉得自己在一寸一寸地长大”。
因成绩优良,饶芃子直升潮安县第一中学高中部,随后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对此选择,她坦言“就是想投身于文学创作”,因为“我一直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深信通过文学,给读者重造新的社会观念,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方式”。
“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
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后,在词学专家詹安泰、戏曲研究专家王起两位启蒙导师的引导和培育下,饶芃子的志向发生了变化,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1957年,她毕业后留校任王起先生的助教,主修宋元文学史。
1958年,饶芃子作为首批从中山大学调到暨南大学任教的教师之一,被分配在文学理论教研室当文艺评论家肖殷先生的助手。从此,饶芃子由古典文学转向了文艺学的研究。
从教以来,饶芃子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300多篇,主持完成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首席专家。著作包括《中西比较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16部专著(含合著),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等10本著作与6套学术丛书(46本),出版个人论文集的英译本《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华文流散文学论集》。
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在中西比较诗学和交叉学科中拓展当代文艺学的内涵。她结合文艺理论,撰写了一批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清新婉约、真诚自然,因此她被誉为“诗性批评家”。
2015年4月,饶芃子获颁“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在获奖感言中,饶芃子回顾了自己与比较文学的结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校外国文学教授、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和指点,还有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的推动,才有幸‘结识’比较文学,在‘跨界’的探寻中不断感受比较文学学科的魅力。近30年来,我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
“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教育领域,饶芃子培养了29届本科生、13届硕士生和18届博士生,累计指导了数十位硕士、57位博士及2位博士后。许多学生在读期间获得各类奖励和“优秀研究生”称号,毕业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她指导的博士论文已有30本正式出版,受到学界好评。
在2007年12月12日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饶先生动情地说:“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讲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学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学界,饶芃子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饶家军”。香港作家蔡益怀曾撰文记叙老师饶芃子,他在文中写道:“饶师是南粤名师,以治学严谨称誉于学界。我未入学前就听人说饶师是一个严师。”
对学生的培养,饶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做研究要有学术之心、专业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饶芃子认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课题史、学术史、学科史,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对学科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对此,她提炼出“八说”,即:“说什么”“如何说”“为何说”“何以说”和“从头说”“对着说”“重新说”“接着说”。饶芃子认为,“不重视方法论,兜来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说’启发你去寻找创新点。”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饶芃子希望他们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沉潜的精神和诚实的学术态度,不仅做人要诚实,做学术也如是。”
来源:综合中国社会科学网、暨南大学报、暨南大学文学院、《秋光》杂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