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经济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水经济”“水经济包含哪些产业……”入选全省推进全域水经济发展试点城市以来,“水经济”迅速成为江门市民群众关注的热词。围绕相关问题,南方日报江门新闻部、南方+江门频道策划推出“聚焦侨都水经济”系列报道,分上、中、下三篇,解读江门发展水经济的背景、现状及未来规划,以下为此系列报道第二篇。
初秋傍晚,微风和煦,漫步江门江海区下沙公园,江门河沿岸美景尽收眼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数年前,这里曾是江门城区最大的棚户区,交通闭塞、环境脏乱、连年水浸,让居住于此的疍家人苦不堪言。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搬迁、拆违、治水、筑园……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水上棚户区成功蝶变为一座美丽的城市公园。
曾经的水上棚户区蝶变为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园。南方+杨兴乐 摄
曾经的水上棚户区蝶变为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园。南方+杨兴乐 摄
下沙公园是江门探索从传统治水向水生态系统治理转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江门跳出就水治水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治水为纽带,结合城市品质提升、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一体打造,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水资源开发等“以水兴水”新业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有机统一,建设造福人民的侨乡幸福河湖,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水新路。
治理之变
从“就水治水”到水生态系统治理
江门,地处岭南丰水地区,自古依水而居、因水而兴、以水为美。
打开江门河流水系版图,一座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映入眼帘:水量全国第二大的珠江,其主干流——西江流经江门,珠江八大口门中有两个口门——崖门和虎跳门从江门出海;河流总数749条,河网密度为0.9公里/平方公里,是华南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已建水利工程共有7500多宗,占全省十分之一……
江门河湖众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南方+杨兴乐 摄
江门河湖众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南方+杨兴乐 摄
水塑造了江门,为城市带来无限机遇,也曾一度为城市发展带来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摩托车、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五金卫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制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成行成市,渐渐成为当地产业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河涌交错,工业废水与城区生活废水不合理排放,让黑水臭河一度成为经济名片背后的“难点污点”。
面对问题,江门痛定思痛向黑水臭河“开战”:盯紧重点排污企业,严控工业污水排放,加强生活污水治理……然而,“各扫门前雪”式治水始终收效甚微,江门逐渐意识到,让一杯清水变黑,一滴墨汁即可,但要让一杯墨水变清,必须一套系统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摒弃过去较为单一的水安全、水环境治理模式,开始探索水生态系统治理新路径。”江门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水生态系统治理注重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活、生产、生态、生意相协调,高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让“五邑河更美”大行动,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治理。
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城区黑臭水体,12条黑臭水体彻底告别黑臭并实现“长制久清”,5条省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提前完成整治;加快补齐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现有城镇污水管网超过2000公里,完成874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完成潭江流域内1600多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排查整治,从源头直击污染“痛点”。
加强水资源保护。全力做好水资源保护监测工作,市、县、镇、村四级2263名河长认真履责,形成“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专职巡河员+网格员”全社会联动治水管水工作体系,2017年以来,全市河长巡河67.9万人次,发现、解决问题5万多个,全力守护一江碧水。
保障水利安全。创新水利建设投资模式,大规模推进水利建设,江新联围等一批堤坝防洪(潮)标准提升,107宗病险水库将于明年全部完成除险加固,累计完成西江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达190公里,全面完成514.12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城区联调联控调度体系初步建立,水利保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水清、岸绿、景美,草地上帐篷如花朵朵绽放。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水清、岸绿、景美,草地上帐篷如花朵朵绽放。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此外,江门还大力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持续推进河湖常态化管护,严格河湖空间管控,维护河湖生命健康,持续推动河湖水质全面提升。
生态之变
河湖新生态为侨乡注入“水动力”
水是生命之源,亲水是人们的自然天性。
清晨,阳光洒满东湖公园,东湖湖水荡漾、林木绕堤、满目青翠。这里曾经淤积严重、水色浑浊,2020年7月被判定为劣V类水体。经过水质提升项目改造后,如今的东湖外湖区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市民惬意散步,孩童欢畅玩耍。
东湖公园湖水洁净,湖边遛弯的市民心情舒爽。南方+杨兴乐 摄
东湖公园湖水洁净,湖边遛弯的市民心情舒爽。南方+杨兴乐 摄
傍晚,天沙河波光粼粼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市民在附近漫步赏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天沙河水质良好,河水清澈。后来,这里因“黑臭河”问题饱受诟病。经过水利部门引水增流工程的“加持”和沿岸碧道项目持续建设,这里已然变身为贯通全区的景观绿化带。
这也是江门立足河湖新生态,把保护水生态的重点从治理转向利用,积极探索水经济的例证。
近年来,江门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良好的水生态和水资源优势,探索“碧道+”“水美乡村+”“水库+”等模式,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滨水旅游、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助力城市品质再提升,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位于蓬江区的西江碧道,是江门探索“碧道+”模式、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的缩影。这里建成后,配套建设的咖啡馆、小商店等和周边的餐饮服务业营业额不断攀升,共享自行车、停车设施供不应求,物业、停车位租金等每年可带来超过1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更值得一提的是,碧道建设在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江门市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质环境。在“碧道+”模式,江门依托流经城镇水系,在构建生态滨水空间的同时,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挖掘民众消费潜能,推动河流成为一条条充满活力的经济带。
“水美乡村+”模式是江门发展水经济的另一项新探索,即将河湖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发展田园互动、观赏采摘、农耕体验等特色农业,建设农产品展销点、农家乐渔农乐餐饮、特色民宿客栈等,助推农民增收、乡村发展。
大塘面村发展特色农旅,打造融观光旅游、绿色农业、生态保育、特色产业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熊玉玲 摄
大塘面村发展特色农旅,打造融观光旅游、绿色农业、生态保育、特色产业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熊玉玲 摄
在“水美乡村+”模式下,开平市以大沙河及大沙河水库为依托,大力推进大塘面特色农旅发展,打造融观光旅游、绿色农业、生态保育、特色产业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塘面移民村每年累计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3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此外,江门还以水为基积极发展水经济业态,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在“水库+”模式下,江门立足水资源禀赋,积极发挥“水缸子”优势,提高水资源价值,发展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其中,鹤山青年水库山明水秀,吸引了优质企业投资22亿元建设源林生态乐园项目……
放眼今日之江门,河湖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一泓清绿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水动力”,五邑大地更加多姿多彩。
【采写】南方+记者 任龙 梁洁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除署名外)
【通讯员】钟欣燕 冯维林
◎延伸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