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 | 终本不是终点!7年积案终获化解

作者 巫雅柠 2025-04-22 16:26

近日,被执行人徐某家属将7万元执行款交到申请执行人刘某手中,为一起7年的机动车交通责任事故纠纷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事情追溯到2016年,徐某驾驶拖拉机与刘某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刘某的摩托车损坏及刘某受伤的道路交通事故。经交警认定,双方承担同等责任。2017年,刘某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医疗费等损失,法院判决徐某赔偿98850.26元给刘某。判决生效后,徐某未履行偿还义务。2018年5月,刘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立案后,阳江市阳西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陈香宇通过线上线下查控并未发现徐某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只能依法进入“终本”。

2019年10月,该案再次恢复执行,可这次不但没有发现徐某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糟糕的是徐某还“跑路”了。由于未能找到徐某的踪迹,无奈之下,案件二次“终本”。

但“终本”并不意味着搁置。

为继续推进该案执行工作,一方面,阳西法院发布悬赏公告,希望通过群众监督,尽快找到徐某;另一方面,陈香宇加强与徐某家属的沟通,释法明理,晓以利害,强调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终于在2025年2月,一通电话让停滞不前的执行工作迎来了转机。

“法官,我儿子犯这样的错误,作为妈,我内心特别难受。我知道他现在肯定是因为没有能力还钱才跑的。我也知道法院是依法办事,但我实在不想自己儿子为了这个事东躲西藏。这钱我来替他还行吗?但我能力有限,只能还6万元,你能帮我跟对方沟通一下吗?”徐某的母亲周某在电话里恳求道。

听到这,陈香宇内心有些复杂,毕竟徐某母亲并非本案的义务履行主体,而且还款数额与刘某的执行标的存在较大的差距。但鉴于周某的请求有可能为这起执行案件的化解带来希望,陈香宇还是与刘某联系,征求其意见。

“我同意他妈妈替他还钱”,电话这头的刘某考虑了一下接受了代偿方式,但也提出:“6万元太少了,该还我的一分都不能少!”

“我也很难啊,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电话那头的周某无奈道。

见此情形,陈香宇耐心地跟刘某解释道:“徐某的妈妈愿意替儿子承担责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对你起码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保障,拿到执行款才是最重要的。目前虽然这6万块和你要求执行的9.8万元标的有较大差距,但可以继续协商,如果一口咬死没得谈,拿不回执行款,最终吃亏的还是你啊。”

听到此,申请执行人刘某陷入沉默,他也慢慢明白,如果错过了这次母代子偿的机会,依徐某的个人财产状况,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拿回执行款。

陈香宇见此,又进一步劝说道:“徐某妈妈之所以肯代为偿还儿子的欠款,也是出于一腔拳拳爱子之心,不忍看儿子被悬赏、被拘留,她的目的就是想换你一个案结事了、儿子归家。但她的偿债能力你也要心里有个预估,调整自己的预期。我们也会再做做对方的工作,希望能够在你们双方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保障了你的合法权益,又能够让她实现心愿。”

刘某被陈香宇这通推心置腹的话语说服,想了想诚恳地对陈香宇说:“我也不是找事的人,也想拿到钱,但6万元真的差太远了,她再加一点,差不多的话这事儿就结了。”

最终,在陈香宇反复做双方工作的努力下,被执行人徐某的母亲周某与申请执行人刘某达成和解协议,由周某代为赔偿7万元。至此,这件历时7年、经过两次“终本”的“骨头案”终于执结。

撰文:巫雅柠 符丽云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