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次的广东省教育大会今年年初在广州召开,会议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强调以教育现代化为引擎,助力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明确提出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标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省内教育改革的先锋,佛山市近年来持续发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值此教育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之际,南方都市报专访佛山市教育局局长黎妍,聚焦新时代佛山教育发展的战略谋划与创新路径,深入解读其在优化教育生态、深化技术融合、扩容优质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南都:佛山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赋能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创新举措的实施背景是什么?
黎妍: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对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具有引领作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依托教研体系深入开展高质量教研,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支撑。
2023年春,佛山市教研室首发佛山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四梁八柱”框架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创新教研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为全市各级教研体系建设及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统筹指导,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与效能,带动全市教研工作均衡发展。
南都:在实际运行中,如何确保各级教研体系能有效衔接?
黎妍:首先是一体贯通,确立教研新格局。市教研室每年举办“教研员教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年度教研工作会议”和各种教研论坛活动,提升各级教研队伍专业素养。确立市、区、镇、校有效衔接的教研协作机制,实施以市教研团队与区镇基层教研团队为两翼的“齐飞工程”,助推各级教研团队协同发展。
其次是双向互动,构建工作新机制。在工作理念上,树立“大教研观”,以整体思维统筹全学段各学科教研活动。在工作模式上,问需于校,问难于师,基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开展“订单式”“项目式”教研。在工作机制上,引导各级教研员和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习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的视角审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修正研究成果。在辐射范围上,建立教研员挂镇蹲点、挂校指导制度,与自上而下的市、区、镇、校四级教研网络一起,共同构成了双向互动的教研新机制。
同时,针对佛山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统筹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南都:教研共同体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方面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黎妍:通过“一对一”的校际结对和构建跨区域、跨层级的教研共同体,教研重心有效下移,扎实落实“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资源与经验的共享,有效缩小了全市基础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成为有效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得力举措之一。
狮山、西樵、龙江、勒流和白坭等镇街近两年借助市教研室开展的“市区镇校共建”项目、课改实验项目校建设,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三水区白坭中学借助市镇共建和“南三”协作平台,着力做好学校教研体系构建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教研氛围日趋浓厚,教研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明晰,教师成长迅速,教育质量连年攀升,学校建设经验在2024年12月全市教研会议上进行分享。
南都: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这一模式?
黎妍:接下来,为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创建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提升环两江(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教育质量,促进佛山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形成以下思路:
持续推进“市镇共建”项目。指导原有首批“一对一”结对校(6校):白坭中学、西樵中学、白坭中心小学、白坭二小、龙江外国语学校、西樵中学将校际共建主题转为课题,立项佛山市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
创新开展联片联合教研活动。以市教学视导等为抓手,推动“桂城-西南、狮山-丹灶、龙江-九江、西樵-白坭”开展联片联合教研共享优质资源。针对随迁子女较多的狮山、西樵、西南街道(镇)民办学校开展专项联合视导。安排市级教学能手、骨干进核心区镇街送课送经验。
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从核心区遴选至少14所学校分批纳入佛山市课改实验项目校培育,重点围绕广东省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以点带面,凝练有效的机制和经验,探索区域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推进模式。
加强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围绕核心区新增四组义务教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多种形式加强共同体教研互助提升行动。
AI+教育变革
南都:人工智能是当前社会一大热点,AI+教育变革意义深远,佛山教育系统将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黎妍:为全面推进佛山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创新双向融合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用模式与场景,佛山启动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下称“共同体”)创建工作。目前,已组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共同体 19 个、创新共同体 119 个、实践共同体约500个、应用共同体3000余个,覆盖教师数达30000余人。
为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市教育教学,市教育局以应用为导向强化统筹引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通过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研方式提升课堂质量,切实为师生减负增效。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组织专题讲座、实操训练和示范课等多样化活动,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创新实践中,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生成性教学资源系统化存储于平台的"个人资源库"。通过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分层指导各级共同体建设,定期举办课例展示活动促进经验共享,构建起覆盖教学全流程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生态。
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
南都:在全省教育大会的背景下,佛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强省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
黎妍:全省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冲锋号。佛山将乘会议东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干启程,以实效答卷,全力以赴书写新征程上的佛山教育篇章。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沿着“1053”的发展路径,坚定围绕10年建成教育强国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大会精神融入“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佛山现代化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坚决做好教育强国强省建设佛山实践的“强统筹”。二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为莘莘学子成人成才提供“强引领”。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以高质量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基本公共体系,为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提供“强保障”。四是坚持创新赋能,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以更高质量的高校智力资源和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佛山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支撑”。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