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美国硅谷直线距离1万多公里外的中国深圳,一条绵延在两条山脉之间的峡谷走廊因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勃勃生机形成了“机器人谷”,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和新兴产业在此栖息生长。
南方+近日采访深圳“机器人谷”的多个企业,包括“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了解他们与“机器人谷”的故事。他们认为,通过“积跬步”之态持续创新,“机器人谷”将会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的新高地。
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告诉南方+:“深圳‘机器人谷’集聚了机器人所需要的各类共性平台,从机器人的视觉、大脑、到躯干,覆盖机器人从认知、感知到执行的全链条。我们也深度融入这片沃土,打造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我们提供面向全球机器人市场、适配多场景的高性能3D视觉模组与整体解决方案,并依托后方的大制造基地,同步提供机器人整机OEM服务,让‘深圳智造’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图源:刘晓博说财经
图源:刘晓博说财经
深圳“机器人谷”和“硅谷”的异曲同工
深圳“机器人谷”地处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天然走廊,在这条走廊上,聚集了大疆、优必选、速腾聚创、越疆科技、天羿科技等机器人领域的一批头部和新锐企业。同时,这里毗邻深圳大学城,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机器人谷”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4月24日至26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举办。深圳“机器人谷”企业优必选展位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冠军“天工Ultra”的“兄弟”——天工机器人与现场观众见面。 南方+ 朱洪波 摄
4月24日至26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举办。深圳“机器人谷”企业优必选展位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冠军“天工Ultra”的“兄弟”——天工机器人与现场观众见面。 南方+ 朱洪波 摄
“第一次听到深圳‘机器人谷’这个概念时,我联想起了‘硅谷’。”
“80后”黄源浩曾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的研究所进行光学测量、3D视觉相关领域研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SMART研究中心,经历了十余年的科研之路。他对硅谷印象尤为深刻:在硅谷,亚马逊、谷歌、苹果一众国际巨头都扎根在硅谷,并和周围密布的顶尖学府深入交流,形成了以企业、高校、资本、政策紧密协作的创新生态“产业谷”。
自2013年成立至今,奥比中光一直在深圳“机器人谷”成长壮大。如今回看深圳“机器人谷”,黄源浩认为它和硅谷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奥比中光一开始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创办,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搬到了高新区联合总部大厦,并于2022年在南山区建造了奥比科技大厦,实现了从孵化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跃升。”黄源浩说,尽管前后换了三个办公地点,但奥比中光一直深深扎根在深圳市南山区,扎根在深圳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最完整的产业生态区域。
十余年间,奥比中光从一个基于自研芯片和全栈式系统技术,为机器人、3D扫描、生物识别等行业客户及全球开发者提供高性能的3D视觉传感器及机器人与AI视觉方案的初创企业成长为服务全球企业及开发者数量超过1000家。
2024年,奥比中光参展海外展会AI EXPO Japan,3D相机吸引众多关注。(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奥比中光参展海外展会AI EXPO Japan,3D相机吸引众多关注。(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机器人谷”的“原住民”之一,越疆科技的成长路径也与“机器人谷”的演进高度同步。2015年,越疆科技从中科创客学院的一个工位起步,即便先后搬了5次办公室,一直根植在深圳“机器人谷”。
“在创业初期,越疆的创始团队带着图纸,直接在楼下就可以找到加工厂,当天就能拿到设计的加工件。”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深圳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配套服务,深圳具备独特的产业生态优势来推动机器人的发展,一是完备的产业链配套,已经形成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体系;二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制造业、服务业场景复杂多样,给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
十年间,越疆科技得益于深圳“机器人谷”的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了从全球首款桌面级机械臂的问世,到如今服务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全球出货量超8万台协作机器人,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二,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开幕,观众围观越疆科技的AI训练机器人X-Trainer。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开幕,观众围观越疆科技的AI训练机器人X-Trainer。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速腾聚创从创办至今根植“机器人谷”。今年1月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跳起了秧歌舞,玩起了手绢,它搭载的激光雷达出自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RoboSense),这也让速腾聚创“火出了圈”。
2014年,速腾聚创从机器人感知相关的技术起步,初期进展缓慢,但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浪潮,速腾聚创开发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和解决方案迅速爆发,2024年,速腾聚创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全球第一,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上市后,速腾聚创回归初心,在保持激光雷达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布了机器人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其中灵巧手等部分产品有望今年落地量产。
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表示,深圳“机器人谷”不仅具备高端精密设备的开发和制造需要的人才、产业链等要素,同时还兼具高校、上下游企业集聚的优势,“给我们带来很大帮助”。此前,汽车智能化的浪潮帮助速腾聚创以技术优势抓住市场机遇,现在,机器人产业爆发的趋势,为速腾聚创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深圳“机器人谷”能让人沉下心专注科研和创新
虽然美国硅谷在人工智能领域仍然是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但其竞争格局和生态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例如新加坡、柏林、班加罗尔、北京、深圳、杭州等新兴科创中心逐渐崛起,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其中,背靠制造业和市场规模的深圳在硬件集成、产业智能化方面无可替代,这也为“机器人谷”的孕育与成长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机器人协会4月24日联合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指出,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协同能力,深圳在制造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硬件基础,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服务、应用软件开放等软性服务领域持续活跃,凸显深圳“硬强软不弱”的格局。
这份《白皮书》也指出,深圳2024年机器人产业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787亿元,同比增长12.58%。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数量则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态势。
结合在深圳12年来的创业历程,黄源浩认为,深圳具备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是其创业获得成果的重要保障,深圳“机器人谷”集聚了机器人所需要的各类共性平台,从机器人的视觉、大脑、到躯干,覆盖机器人从认知、感知到执行的全链条。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机器人创新沃土上,我们的产品不仅性能处于行业前沿,更在易用性和系统集成度上不断优化,助力机器人‘看得更清楚、理解更深入、反应更迅速’,我们有更多契机与众多机器人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更智能、更高效的机器人视觉生态。”黄源浩说。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开幕,奥比中光展示了被称为“机器人之眼”的3D相机。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开幕,奥比中光展示了被称为“机器人之眼”的3D相机。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他认为,深圳“机器人谷”具备宜居、宜业、宜创的自然生态优势,青山环抱、碧海相伴、远离喧嚣、环境静谧,是一个能让人沉下心来专注科研和创新的理想场所。
深圳“机器人谷”有望成全球机器人创新标杆
深圳“机器人谷”火了,对“谷”内的企业会带来哪些利好?未来,深圳“机器人谷”将成为怎样的一个区域?
黄源浩告诉南方+,深圳“机器人谷”如果能够持续高效发挥作用,将会对中国机器人产业产生多维度、系统性的推动。首先是创新成本会得到显著的降低,深圳在传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环节已有成熟布局,在这几年优秀的机器人厂商也大有崛起之势,“机器人谷”为核心部件与整机集成之间搭建起了高效联动的桥梁,构建出一个反应迅速、柔性强、资源共享的完整生态圈,有助于支撑从单点突破到整体技术演进的跨越。
其次,“机器人谷”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想实验场,将进一步加速技术转化,让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型设计能力,可以更直接地通过企业的工程化经验实现落地,加快技术从论文到产品的验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连接。
“我相信深圳‘机器人谷’若能打响品牌,打出国际招牌,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创新的标杆区域。”黄源浩表示。
在谢阗地看来,AI机器人的大潮刚刚开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到庆功的时候。在政府、高校、工业界各方的努力下,形成了深圳“机器人谷”这片好土壤,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吸引人才,鼓励创新。
谢阗地告诉南方+,今年以来,AI机器人领域在“下半身”,即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上有了明显的突破,正是接下来突破“上半身”,即精细操作和认知思考能力的窗口期,速腾聚创也在加速“手眼协同”解决方案的开发,提供灵巧手和其他增量零部件,硬件开放、基础模型开源,让机器人能够看得清认得准,然后能做精细的操作完成复杂任务。
“这需要更多的人才和上下游聚拢起来,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器人谷’对这个目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谢阗地表示。
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称,越疆科技希望依托深圳优势,力争以技术落地创造真实价值,以高质量增长回馈社会期待,勇敢攀登智能机器人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如同美国硅谷—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这个弹丸之地的发展历程,深圳“机器人谷”的企业也期待,“机器人谷”将会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的新高地,这需要社会各界和“谷”中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关报道:
撰文:唐孜孜 马芳
摄影:朱洪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和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