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织就手工顶流,罗定有“蒸”功夫

作者 崔洪铭 2025-04-24 14:22
01:31

(古韵泷州:蒸笼篇)

云开大山脚下,一川竹海翻涌翠色。罗定市泗纶镇,竹农手持弯刀穿行林间——两百年前清嘉庆年间的竹编匠人,也曾在这片竹海中采伐青竹,编织出第一只浸透山岚的泗纶蒸笼。

竹海摇绿处,蒸笼起清芬。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销往港澳以及世界各地、多次登上央媒……这是一片被自然偏爱的竹海,以节节攀升的姿态生长。

如今,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个竹蒸笼中,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来自山林的小物件,在守正创新中织就乡村振兴的新空间,在世界刮起了“风”。

竹器有灵,编织时光经纬

云开大山脚下,泗纶镇,这里罗竹连绵不绝,风卷碧波起。罗竹修长挺拔,竹节较长,竹纤维长,径大、壁薄、柔韧,并且带有一股天然的竹香,因此被视作一种极佳的环保编织材料。

早在清嘉庆年间,罗定市泗纶镇以及周边地区便有制作蒸笼的传统。从选竹、破竹、削片、烘片、晾晒、定型、打磨……到最后的编制、成品。匠人剖竹成篾,任竹香在指尖流转,青篾与老篾经纬交错,编出或圆如满月的笼屉。

竹蒸笼的呼吸是通透的。用竹蒸笼蒸煮食物,蒸汽在笼中回旋起舞,既不会凝成水珠打湿虾饺的薄衣,又能将竹的清香悄然渗入糯米鸡的肌理……菜肴的原汁原味得以保存,也包含了糯、嫩、鲜、香等多种复合的口感。

种植、编织、收购、售卖,泗纶镇早就形成了一条原始的竹产业流程。在传承中,泗纶蒸笼乃至竹编都日渐丰富,凭其“蒸蒸日上”“节节高”的美好寓意,甚至成为时尚的家居饰物和馈赠佳品。

近些年搭乘电商快车,蒸笼行业更是飞速发展。目前,泗纶镇建成蒸笼专业村7条、蒸笼专业街4条,蒸笼加工企业和合作社19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较大蒸笼加工企业4家),蒸笼加工人员约1.2万人,年产蒸笼稳定在8000万只以上,年产值约3.2亿元,蒸笼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和85%。

传统非遗,向新而生

循着竹香走进泗纶镇,就来到了竹的世界:竹林层层叠叠,竹蒸笼等竹制品随处可见,散发一种浩然、质朴、和谐的气质。竹林、竹编的意义对泗纶人并非语言所能形容,故乡情结凝缩其中,一家三代做竹蒸笼的事例在当地并不鲜见。

传统手工艺守住了宝贵的品质,2011年12月26日,“泗纶蒸笼”正式被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编织技艺也名列罗定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乡土“长出来”的竹产业,更是多次登上央媒: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在品牌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一个“中国竹蒸笼之乡”的形象得以建构。

2014年,泗纶镇(竹蒸笼)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1年,泗纶镇杨绿村(蒸笼)还获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

如今,传递竹编文化的接力棒正在交接。老一辈的手艺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传统经营上。当地年轻的从业者们,希望能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触摸竹皮竹青,收获传统技艺中的乐趣。

罗定同样把文化传承放在了重要位置,建设非遗竹编文化展示馆,推动开展泗纶蒸笼品牌形象LOGO、宣传语征集活动,建设了竹艺小苑研学基地,与广东省内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传统竹编技艺。

当优秀传统与现代人的需求连接起来,产业得以成长,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

清芬致远,世界刮起“竹编风”

泰国普吉岛海边,一家饮品店用竹编的提手来打包奶茶;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城伊丽莎白街,粤式风味的老牌中餐厅,用来自万里之外的泗纶蒸笼来盛装茶点。小小蒸笼,早就名扬海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定市便开展了泗纶蒸笼的出口业务,泗纶镇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开始将编制竹蒸笼当成了主业,当时全国80%的蒸笼出口业务都在这里,泗纶蒸笼销往港澳以及世界各地,一度有“但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找到泗纶蒸笼”。

在健康美味饮食理念的影响下,泗纶蒸笼畅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如今,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个竹蒸笼中,就有8.5个产自泗纶镇,特别是每年圣诞节假期和中国农历新年,海外竹蒸笼的需求都会有所增加。

泗纶的小小竹编,演绎了乡镇“活”起来的故事。编出了多少人的儿时记忆、故乡情结,连接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当“以竹代塑”的潜力崛起,泗纶人看见竹海深处涌动着新的绿浪。

撰文/设计:南方+记者 崔洪铭

视频:罗轩 猫大叔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