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称“中山七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汤地忙着干临床、带团队、做研究、搞教学。
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开启了深圳一段新的传奇。汤地就是光明科学城新传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15年,彼时还在中山一院工作的汤地,获得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肝胆胃肠科开展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这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医疗机构。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汤地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在此期间,又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遇来了。太平洋彼岸的故乡,由何裕隆院长率领的团队,来到深圳筹建中山七院。2016年获悉此消息后,汤地十分振奋,很快给何裕隆发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Email,表达了希望到深圳服务的愿望。
2017年5月回国后,汤地来到深圳光明参与创业筹备。2018年5月11日,中山七院正式运营。如今,中山七院医教研齐头并进,服务力、影响力与日俱增。
汤地团队在做手术
汤地团队在做手术
汤地希望在自己和团队的奋斗下,中山七院的普通外科既有中大传统,又有深圳特色:“我们一直在探索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运用多种微创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一站式’医疗服务。”
“只要是有利于人民健康的微创技术,我们就引进到七院”。汤地介绍,“例如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高级消化内镜技术,有了该技术,就可以不开刀取出胆总管的结石,抢救垂危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还可以帮忙找到隐匿在胆道和胰腺深处的癌细胞。”
ERCP手术需要较高的外科和内镜技术门槛,没有外来帮扶,科室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很难掌握。但汤地团队在七院开业不久就做成功了第一例ERCP手术,患者是何裕隆院长的一位老病人,不但成功为患者解除了胰头压迫造成的黄疸,还拿到了病理诊断,后来患者顺利实施了手术治疗。
如今中山七院的每年ERCP总例数已经接近20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这一急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100%。
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彼此之间激荡的是一起追逐梦想的共鸣。
汤地带领着科室里一群平均年龄 35 岁上下的热血青年一路披荆斩棘。他们成功掌握了腹腔镜、机器人手术、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镜、血管介入、微波消融等一系列肝胆胰微创技术,科室的临床诊治能力因而得到极大提升。完成了多台具有开创性的区内首台疑难重症手术:比如堪称 “胰腺微创技术珠穆朗玛峰” 的机器人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机器人胰体尾癌的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MPS);针对多灶性胰腺癌病人实施的联合多器官切除的全胰腺切除术;联合半肝切除和尾状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还有全肝血流阻断下的巨大肝癌切除术等。
2021 年,中山七院引入了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到了 2022 年,汤地带领团队当年完成的肝胆胰机器人手术量已位列全省前十。不仅如此,团队还对传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技术改良,创新开展经脐隐疤痕胆囊切除术。该术式不仅手术损伤小、疼痛轻微,恢复快,而且术后腹部几乎不留明显疤痕,也正因为这一术式的大力推广,在 2022 年,中山七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平均住院时间在深圳市级医院中最短。这项新技术2023年成功入选广东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并在十几家基层医院推广。
医疗创新还在于敢为天下先。2023年,汤地带领的团队还与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一起,为一例晚期肝癌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手术运用了器官医学理念与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联合ALPPS及无缺血隔离灌注化疗的新方案,减少第一次和第二次手术期间肿瘤播撒与转移的机会。如今这位病人仍然健在,定期随访结果一切正常。
正是靠着这种创新精神,2022年,肝胆胰外科与胃肠外科、甲乳外科一道,成功获批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获批速度在业界少有。
让汤地十分欣慰的是,团队一路成长,不少伙伴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越来越多的病人慕名前来,找到新希望。不到30张病床的肝胆胰外科的每年手术例数超过1000例,大部分是3、4级手术。病床使用率时常超过100%,这意味着为了病人的诊治需求经常要向友科借床。
医院二期
医院二期
在中山七院一期的右侧,是医院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增加3200张病床。附近,还密集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载体,创新含量、城市颜值都不断攀升。
看着这片自己奋斗的热土短短数年间发生了巨变,汤地时常惊叹。
“能参与到深圳北部医疗高地的建设,机会难得,大家都很努力。这里的天空是敞开的,只要努力,发展高度没有天花板。”对未来,汤地充满期待。
撰文:柳艳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