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男人长得很像我父亲,他母亲的经历和我小姑很像。”11月1日晚上,陈丽芸看着汕头电视台的寻亲节目,惊讶地发现节目里寻亲的主人公疑似她家族失散亲人的后代。拉着全家反复观看并再三核对后,陈丽芸拨通了寻亲志愿者的电话。
11月3日,陈丽芸见到了在电视里寻亲的全永平。深度交谈后,她确认,这位来自江苏省的75岁老人就是他们家族失散近百年的姑姑——陈小妹的小儿子。
全永平也没想到,寻亲问根之路会如此顺利。在汕头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几天,便了却了母亲的遗愿,让她得以“落叶归根”。
12月2日,恰逢龙头村祭祖活动,全永平带着子孙后代与母亲故乡的亲人相聚于汕头外砂街道龙头村,在村民的见证下认祖归宗。在认亲仪式现场,潮汕古老的祭祖礼、亲人相认、握手、拜祖等环节依次进行,两方亲人泪眼相对、促膝长谈。
这段跨越百年的寻亲故事画下圆满句号,而那颗关于亲情、归属与传承的种子,也播撒在了潮汕大地上,不断地生根发芽。
认亲祭祖仪式在龙头村举行。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认亲祭祖仪式在龙头村举行。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拼凑零星信息开启寻亲之旅
“我真的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亲人。”戏剧性的寻亲之旅圆满结束后,全永平感慨道。对他来说,这趟跨越千里、时隔百年的寻亲旅程顺利得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今年10月底,全永平一行六人来到汕头市档案馆,带着已故母亲陈小妹的姓名、照片、出生地址等户籍信息,根据母亲生前零星的记忆,开始了他们在潮汕的寻亲之旅。
在全永平的脑海里,一个用母亲家乡的方言表达的词汇始终挥之不去——食饭。全永平用略显生涩的潮汕话发出“食饭”(潮汕话“吃饭”)一词,笑着说:“小时候母亲只教了我这个词,来到潮汕后我询问别人,发现只有这里这样发音。”
就像这个深深刻在脑海中的词汇碎片一样,关于母亲的家乡,全永平也只能在岁月长河中拼凑起零星的信息。75岁的他深知,要找到失散百年的亲人十分不易。他原本想,只要能找到母亲家乡的大概方位,就不虚此行。
在汕头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全永平母亲陈小妹的家乡大致方位确定在今汕头市外砂片区,搜索范围的缩小让全永平信心大增。
一场爱心接力从这里开始。紧接着,全永平来到汕头市公安局光华派出所,告知了值班民警覃明生他的来意——替母亲寻亲问根。
据全永平介绍,1913年,母亲陈小妹出生于今汕头市外砂片区的一个贫苦农家。因兄弟姐妹众多且家境贫寒,陈小妹在13岁时不得不离家以求生存。她先是受雇于澄海一户陈姓大家族,又在1925年,随着该大家族到上海,后又嫁到江苏,从此定居苏州,直至1985年离世。
全永平说,此番决定踏上替母寻根的旅程,一是想了却母亲和哥哥的遗愿——找到母亲家乡的亲人,二是自己也有寻根的信念。“我已经75岁,有生之年即使找不到亲人,我也一定要到母亲的家乡看看。”全永平坚定地说道。
覃明生表示,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齐等因素,最初他也认为希望渺茫。因此,他联系了汕头市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希望动用社会各种力量帮助寻找。随着汕头市文明办和汕头电视台电视栏目组的加入,11月伊始,寻亲之旅迎来了转机。
百年离散终团圆
“看到电视报道说起陈小妹的生平,我非常吃惊,她的经历几乎跟我失散近百年的姑母一模一样。”说起与亲人相认的故事,陈丽芸数度潸然泪下,“相认是十分欢喜的,但是想到老一辈的艰辛,我总忍不住落泪。”
在陈丽芸父辈口中,她大致了解了姑母的一生:姑母原名为陈某萍,小名唤作妮妮,在兄弟姐妹九人中排行最小,如果在世约有110岁。因家境贫寒,在她约12岁时便被送到澄海一个大家族里做工,而后便随着这户人家移居上海。大概19岁的时候,她从上海寄回一封信告知自己将嫁人,而后便没了音讯。
陈丽芸说,几十年来,他们家族并没有放弃寻找失散的小姑的下落。“小姑失联于上海,上海的亲戚一直试着寻找。我自己常常在电视上看寻亲的新闻,这次一看到表哥(全永平)的寻亲求助,我就莫名有种熟悉感。”
在看到电视报道的第二天,陈丽芸将小姑的故事告知了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协会副秘书长黄楚彬表示,他们当天就到龙头村搜集资料并进行比对,高度吻合的人生轨迹让陈丽芸一家十分激动。
12月3日,“江苏寻亲团”与陈丽芸一家相见,双方一见如故。陈丽芸透露,两边相认的人长相相似,“我的表哥(全永平)像我的父亲,表哥的孩子长相也酷似我们这边的亲人。”
经过深度交谈和反复确认,双方迅速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基本达成共识:陈小妹就是陈丽芸的小姑妮妮,相认过程异常顺利。全永平激动地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缺了任何一步都不行。”
他反复对汕头参与寻亲的相关职能部门及爱心公益组织表示感谢。从汕头市档案馆到汕头市公安局光华派出所,从民间公益组织到汕头市文明办,再到汕头电视台电视栏目的报道助力,这则寻亲故事传遍潮汕大地的同时,也给了更多人寻亲圆梦的希望。
深度参与了这场寻亲之旅的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汉文认为,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回潮汕寻亲的人群增多,汕头各部门也十分重视,逐渐形成了协同联动的机制,促成了这场寻亲之旅圆满成功。
持续助力潮汕乡亲圆梦
时隔百年,故乡龙头村里,只剩下陈丽芸父亲这一房的子孙,儿孙辈的亲情缘分,却迎来了新的起点。陈小妹的侄孙陈泳鑫欣喜地说,“能找回失散百年的亲人全家都特别高兴,了却了老一辈人的心愿,亲情要靠我们下一代延续下去。”
在朱汉文看来,“江苏寻亲团”的圆满成功不仅对陈家人来说意义非凡,更是其他寻亲者的希望之光。
他表示,在贫苦的年代里,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逃难之路,有的人远离家乡下南洋到了东南亚一带,有的家庭把年幼的儿女送养给他人。如今,祖国富强繁荣,家乡建设也日新月异,在外发展的乡亲和后人,都希望能回家乡认祖归宗,在家乡的亲人也盼望能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为海内外潮籍乡亲搭建起了寻亲路。
这个寻亲故事不仅见证了人间至深的骨肉亲情,也彰显了社会各界携手共筑的爱心桥梁的坚固与温暖。“以此为起点,我们希望让更多失散各地的亲人相认,帮助他们寻亲圆梦。”朱汉文说。
近年来,汕头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成就。以汕头市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为例,这个由汕潮揭三市的多家志愿者组织及热心个人在2016年自发组成的公益互动平台,原是专门协助寻找走失老人、儿童及走失残障人士的潮汕寻失联盟。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联盟累计成功协助寻找走失人士2500余例,仅汕头志愿队就有785个成功案例。
朱汉文向记者介绍,2020年9月,潮汕寻失联盟汕头志愿队正式成立为汕头市潮寻公益志愿者协会,开启了新篇章。他表示,协会在2021年底增加了寻亲志愿服务,三年来,“寻人寻亲”始终是朱汉文这群志愿者们的宗旨,截至目前寻亲成功的案例已累计29宗。“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位与家人断联的人踏上归家路。”朱汉文充满信心地说。
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