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迁校10年实现跨越发展,打破跨境产学研“天花板”

作者 黄天儒;吴颖岚;梁涵 2024-12-21 13:33
04:50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访谈

在澳门氹仔观音岩,一块面积仅有0.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20栋建筑物“摩肩接踵”,那就是澳门大学的老校址。长期为“舞台狭小、无法施展拳脚”所困,澳门大学一度被称为“有校无园”的大学,那时一些科研实验迫不得已在学校的地下室中进行。

这个局面因为一座隔河相望的小岛得以改变。

2009年规划设想、耗时3年动工建设。2014年,澳门大学全面迁入位于横琴岛的新校区,较氹仔旧校区面积扩张了近20倍,60多栋建筑支撑起科研、教学、师生住宿和生活等功能。回忆起迁校10年史,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形容横琴是澳门大学腾飞的起点,在这里澳门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破产学研跨境发展的“天花板”。

他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10年间,学生人数由8000扩张到1.5万,不断为澳门发展储备人才。增设约10个学系、逾20个学位课程,学科发展上更加完善。澳大学者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也从2014年的780篇升至2023年的逾2400篇。今年学校THE世界大学排名提升至180位……

就在不久前,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正式奠基,将新设四大学院和两个研究院。按照宋永华设想,到2028年深合区校区启用时,两个校区的学生总数将达2.5万人,两校区将实施一体化管理,实现将教学与实验从澳门延伸到深合区的布局。

扩大20倍

南方+:2009年澳门大学为何选择到横琴岛建校?

宋永华:2002年,我担任澳门特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参与了澳门早期科技发展规划等方面工作,就是从那时候起逐步了解澳门大学,也见证着学校的发展。澳门大学最近十多年的飞跃式发展,可谓是受益于“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澳合作。

受限于发展空间,当时澳门大学旧校区可以说是“有校无园”。为了创造更好的办学条件,2007年,澳门特区政府首次提议在横琴岛建设澳大校园,探索在横琴岛办学的创新尝试。2009年1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视察访问澳门期间宣布: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横琴岛。澳门大学开始酝酿,横琴新校区可能作为粤澳联合开发横琴岛的“先行先试”项目。

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

2009年6月,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现校区实施管辖,澳门特区以租赁的形式取得横琴岛澳门大学现校区的土地使用权。同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现校区正式奠基,提出要把学校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2013年7月,现校区完成建设并移交澳门大学管理。这一过程突破了澳门和内地的法律制度不同、工程建筑标准存在差异等壁垒。直到2014年,澳门大学整体搬入现校区。较氹仔旧址面积大近20倍,包含总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60多栋建筑,为澳门大学提供了一流的办学设施。可以说,横琴是澳门大学腾飞的起点。

后来,澳门大学与横琴的互动不断。2019年,澳门大学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设立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开启了马路两边的“研”与“产”,不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今年12月9日,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正式奠基,将新设四大学院和两个研究院,沿着天沐河打造跨境科研转化带。

8000→15000

南方+: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用10年来,获得了哪些突破发展?

宋永华:迁校10周年,澳门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澳门大学旧校区仅0.05平方公里,2014年,学校的在校学生仅8000名,学科配套并不齐全。搬到横琴后,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学校硬件设施改善,能够容纳更多师生,为建设一所研究型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10年间,我们不断为澳门发展储备人才,目前校园已经拥有超过1.5万名学生,新增部分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才培养层次进一步提高。

澳门大学不断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

澳门大学不断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

其次,澳门大学搬迁过来后,我们布局了人文、工商管理、教育、健康科学、法学、科技、社会科学共七大学院,增设约十个学系、逾二十个学位课程。同时我们也配合国家需要、澳门产业多元发展需求,开拓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微电子、金融科技、公共卫生、药物学、法律等前沿课程,在学科发展上更加完善。

在科研方面,澳门大学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校以“3+3+3”的战略规划,聚焦发展三个新兴方向(精准医学、先进材料、区域海洋)、积极推进三个跨学科交叉领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科学、认知与脑科学),以及建好三个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门研究中心、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并探索建立了5个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3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动一系列科研成果赴横琴、粤港澳大湾区转化。

十年间,澳大学者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也从2014年的780篇升至2023年的逾2400篇;论文每年获引用次数从约5500次增至2023年近9万次。累计专利亦从2014年的28个增至2024年11月的314个。一些成果甚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澳门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科学探索奖等殊荣。

澳门大学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攀升,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的国际声誉与日俱增。

澳门大学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攀升,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的国际声誉与日俱增。

如今,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不断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八成教研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同时,澳大不断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如“澳大人才计划”“澳大濠江学者”项目等。

此外,国际认可度也不断攀升,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的国际声誉与日俱增,今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80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第14位、亚洲大学排名第36位,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排名245位。共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ESI)前1%之列。

澳门大学是首间将教学与实验延伸至深合区的澳门高校,很好地发挥了澳门“一国两制”优势。总的来说,澳门大学从搬到横琴校区开始,就在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层次,以及学科设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高端人才招引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发展达到新高度。未来10至15年,澳门大学的整体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先行先试

南方+:近日,澳大深合区校区正式启动建设,有何发展规划?

宋永华:在横琴岛上,我们正谋划建设第二个新校区——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12月9日刚刚完成交地暨奠基仪式。实际上,我们从去年7月份开始谋划,提出要建设新校区以更好服务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聚焦的四新产业,并促进澳门大学学科的合理布局。

规划建设第二个新校区——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

规划建设第二个新校区——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这一蓝图已经初现。

澳大深合区校区将设立医学院、信息学院、设计学院、工学院、交叉研究院及高等研究院,并与现有校区将实行一体化管理。未来,我们会将澳大深合区校区打造成为开放式校园,不设置围墙,图书馆、体育馆、餐厅、大学宾馆等也将面向公众开放。

这是“一国两制”赋予澳大的独特优势。新校区预计可以容纳1万名学生,其中分别新招4000名本科生、4000名研究生。届时,澳大两个校区的学生将超过2.5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为了更好过渡,澳大已经在合作区设立了临时办学点,今年招收了170多位学生,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微电子等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目前,约有2/3的课程在澳门进行,近1/3的时间则在横琴进行科学研究。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将实验延伸到深合区的新模式表示认可。

2009年澳门大学选择到横琴岛建校。图为澳门大学现校区。

2009年澳门大学选择到横琴岛建校。图为澳门大学现校区。

澳门大学一直以先行先试姿态、秉承开放心态,打开琴澳两地政策、土地竞标、办学招生等通路,为其他澳门高校到横琴办学探索经验。当然,我们也非常乐见越来越多澳门高校布局横琴,推动两地产学研融合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梁涵

摄像:南方+记者 黄天儒

剪辑:程雨桐

设计:吴颖岚

统筹:梁涵

编辑 文秋仪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