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2024乡村全面振兴答卷,请查收!

作者 叶洁 2024-12-23 15:06

仓廪丰实,新粮满仓。秋收罢,冬种始,高州四季无闲田。

农业是高州一张亮丽的名片。一年来,高州市入选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3个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一年两场农业盛会在高州举办;“村棋”“村BA”“村乒”等“村”字头赛事不断,微短剧在乡村火热开拍……一个个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汇聚成高州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的扎实答卷。

当前已进入今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项工作攻坚期,明年是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放眼高州广袤大地,人们辛勤耕耘,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州实践。

12月19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

12月19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

产业兴旺

写好土特产致富文章

走进位于高州市石鼓镇九罡工业园的顺达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加工中心,浓浓的米香扑鼻而来,三层楼高的丝苗米加工中心里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机械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守住“粮袋子”,高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

今年,高州早稻投入资金200万元,创建5个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辐射带动5万多亩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统计显示,预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0.91万亩,总产量40.8万吨。

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兜好“菜篮子”、托好“肉盘子”、端稳“果盘子”也很重要。

当下,北运菜正大量上市。高州市石鼓镇三文田村的“田”字格里工人采摘忙,红辣椒、绿黄瓜、紫茄子不一会儿装满筐;泗水镇六匝村田垄旁,百米一个收购站点,分拣、打包、发货忙,地头成了蔬菜交易市场。作为广东最大的北运菜生产基地,高州今年冬种作物面积超30万亩,“菜篮子”满满当当,为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20多个大中城市提供冬菜保障。

生产稳定、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才能托好“肉盘子”。高州从2021年开始,共成功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现代化美丽牧场9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3家。预计2024年全年生猪存栏75万头,同比增长5.5%,生猪出栏148万头,同比增长2.56%;蛋鸡存栏800万羽,同比增长8.6%;鸡蛋产量7.58万吨,同比增长6%。

从“猪粮安天下”到“一个也不能少,缺了哪样都不行”,健康、优质的水产品成了各家各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茂名市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高州也奋蹄疾步,推进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拓宽罗非鱼国内销售渠道和范围,打造罗非鱼出口与内销“双通道”,发展罗非鱼“一条鱼”产业链。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384公顷,预计水产品总产量9.9万吨,总产值约9亿元。其中,罗非鱼主养面积3520公顷,产量约8.1万吨;生产各类鱼苗约44亿尾。

高州是广东最大水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荔枝产业基地、全国最大龙眼产业基地。今年,荔枝总产量20.82万吨,总产值24.57亿元,实现了荔枝小年增收。作为全国荔枝最优产区,高州对14万亩低效荔枝品种实施改造,引入冻眠锁鲜技术,建成中国首个荔枝AI“高智荔”。举办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和产销对接会,推动荔枝种植、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今年以来,高州因地制宜,聚力打造特色优势集群,带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写好“土特产”致富文章。目前,高州已建成荔枝、龙眼、丝苗米等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关联项目50多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年加工农产品超百万吨。

乡村建设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走进曹江镇荷垌村,硬底化的彩虹村道如同一条链子,把沿线耀南耕读公园、竹林秘境、双孖木龙眼母树生态保护园等精彩节点串珠成链,曹江河畔沿岸村庄里里外外都变了模样。

荷垌村是高州重点打造的“鉴江印象”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今年还是典型村重点培育对象之一。在佛茂协作与高州市直结对共建的共同推动下,荷垌村村庄面貌、产业发展翻天覆地,投资3500万元的农副食品加工项目即将动工,如今湿地公园规划蓝图也已绘就。

涵盖荷垌村在内规划的约12公里果蔬产业示范带,其工程进度已超八成。沿线建成富硒水稻、番薯、淮山薯等超千亩现代种植基地7个、省级生产专业镇村7个,直接带动超20万农民就近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高州加快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高州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动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高标准、严要求开展“美丽宜居村”创建和巩固提升工作。目前,高州累计有达标行政村338个,“美丽宜居村”达标率为75.78%;368个行政村完成整村厕所改造提升,完成率为82.51%。

持续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新风尚润物无声。“一年七个植树节”“我为家乡种棵树”“有喜事来种树”……高州结合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绘好绿美“一张图”,清单式挂图推进乡村绿化提升。2024年以来,高州市新种植树木17.94万株,其中2023年13个典型村均已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新种植树木1.68万株,让乡村从“一时绿”变“四季青”。种下青绿,还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红黑榜”亮亮相,加强监督,提升群众对村居的满意度。今年6月以来,高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红黑榜”曝光行动,拍摄了6期面上村“黑榜”、5期典型村“黑榜”、1期典型村“红榜”,督促相关镇街正视问题、举一反三、立行立改,持续推进曝光问题整改工作。

让群众做“主角”,文明乡村创建才能深入“肌理”。高州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目前,高州市共有335个行政村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运用率为75.11%;共有434个行政村推行乡村治理清单制管理,运用率为97.31%。

高州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农村实际,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提升,着力建设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貌协调,建设底蕴丰富、设施完备、文旅融合,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的现代化乡村。

注入动能

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今年,高州稳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潭头镇乾坡村一处农房建筑工地,门口处一块蓝色的铁牌子格外醒目。走近一看,这是潭头镇农村建房施工公示牌。公示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农房建设相关信息,从批建面积、层数到规划许可证号、宅基地批准书编号,再到建筑材料供应商、承建乡村建筑工匠等信息一应俱全。

蓝牌子是高州在潭头镇率先探索并迅速铺开的“建房必打卡”制度,是对茂名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的具体化和创新延伸。

为了遏制新增农村违建,提升乡村建设风貌,今年高州市创新建立建房挂牌制度,实行农村建房挂牌施工。

由镇农办联合村建、综合执法、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工作,审批通过后发放“建房施工公示牌”,要求农户在工地显眼位置进行公示,从而全面实现农村农房建设先批后建、一户一宅、节约土地、高效利用。今年1—10月,高州审批农村宅基地4956宗,有效遏制了违建行为。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高州又一大改革重点。

如何更好发挥集体产权作用,让农村“沉睡资源”变成“一池活水”?高州一方面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新力量,注入发展活力。通过“经济组织+公司”“职业经理人+强村公司”运营模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打造“三变”改革示范点50多个,注册强村公司53个。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2023年10月,高州下发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方案,在根子镇柏桥村、元坝村,分界镇储良村和南塘镇谷篢村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用高州市财政招聘培育4名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期2年。

一年来,根子镇柏桥强村公司通过提供讲解、农文旅等服务以及开设“柏桥夜市”活动,点燃“夜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多元;分界镇储良村强村公司探索发展“文创研学”新业态,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办暑期夏令营研学活动,累计营收达10万余元。

“三资”管理整治有力。高州市委农办出台了《高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资源资产交易底价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交易行为,保障村级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在“三资”监管、资源资产交易、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政策支持,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截至11月29日,高州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不规范合同问题专项整治,增加集体收入约1700多万元。

绿色兴农

绘就生态农业画卷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让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俯瞰镇江镇水郁村,四通八达的机耕路、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把连片的金黄稻田切得方方正正,候鸟翻飞,诗意田园风光无限。

向西北角望去,视野忽然收缩变窄,宽阔连绵的农田被一个小村庄切断,四面被良田包围着,小村庄如同一座“孤岛”坐落在田野中。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村子发展带来新机遇,高州市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开展,镇江镇“万亩方”全域整治项目是重点。水郁村正密锣紧鼓地谋划下车村整村搬迁工作,搬到大村场去,小村并大村。这座小村子将从今年底开始整体搬迁,融入水郁村生活圈。

从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到村容村貌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乡村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划。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差田变好田,高州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藏粮于技,在高州,谷物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3.9162万千瓦。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激荡。

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2024年高州市共培训农机手121人,检修农机具3.86万台(套),投入农机具4.68万台(套),办理跨区作业证54个,进行机收减损下乡实地检测31次。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一年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达900多人次。推荐63人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人选,2人获评万名乡土专家服务“百千万工程”优秀案例。

盘活农业农村资源,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高州举办首届“村BA”篮球联赛,杜锋到场助阵;举办首届“村K”大赛,农民登台唱主角、贺丰收,挖掘了一大批“乡村好声音”;举办“村棋”大赛,各村兴起“棋王”之争。一场场接地气、有特色的“文体+”活动激活了乡村新业态,也为乡村游添了一把火。

具体到镇村,根子镇举办“村乒”,世界冠军纷纷助阵;云潭镇举办第四届登山节活动,山沟沟里的土特产卖得红火;曹江镇举办水灯节、高凉南山彩玉文化交流会,优秀传统文化使乡村游释放无限魅力;古丁镇举办梯田丰收节,3A级景区火出新高度……“跟着村赛去旅游”成了新风尚,旅游消费市场热力持续攀升。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今年以来,高州持续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打造“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区。据统计,目前高州共有13个农文旅项目在建设,总投资规模达18亿元。

合力协作

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11月28日,高州市云潭镇共富路顺利建成通车,简单的通车仪式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见证。路通财通,道路通车后将大大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并加快打造“山水生态云潭·户外运动小镇”名片。

据介绍,该道路总投资约800万元,其中驻云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组团单位慷慨出资130万元助建。工作队在进驻云潭后,通过前期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并积极向组团单位阐明帮扶计划,获得了组团单位的认同和大力支持,有力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这是高州广袤乡村手牵手协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幕。尤其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省、珠海市、茂名市和高州组团式帮扶高州27个镇街。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动融入、全面参与,带动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导入镇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高州又以选树培育典型村为抓手,推进市直机关党组织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以来,108支高州市直帮扶力量直接与54条重点村结对共建,帮助乡村振兴重点村抓党建、强队伍、理思路、谋发展,实现工作互通、经验共享,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去年至今,高州各驻镇工作队共引导30家企业到当地开展帮扶,企业投资金额1.3亿元,带动脱贫人口1878人,吸纳脱贫人口中383人就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776人;共建帮扶车间27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654人。

消费协作带动明显。借助高州市优势,积极协助忻城对接、引进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链,打造区域桑蚕丝绸、肉牛、肉羊产业,促进忻城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建设粤桂消费帮扶展示馆、销售服务点,保障群众就业增收。如依托“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广东消费帮扶联盟”等东部大平台,组织忻城农业企业参加茂名市、广州市大型展销活动,实现“圳品”认证1个,推动两地在供粤农特产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产品配销方面加深合作。

劳务协作扎实有效。高州先后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和茂名·来宾(忻城)劳务协作大型专场招聘活动2场,开展线上人才招聘活动5期,多渠道帮助忻城农村劳动力到东部就业,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3万余人。两地人社部门联合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班,对25名忻城困难家庭劳动者、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高凉特色菜烹饪培训。

高州市及早部署,精心组织举办2024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据统计,今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共筹集善款148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群众、奖教奖学、人居环境整治、村道硬底化、绿化美化等建设项目达100多个,惠及20多个镇(街),增进民生福祉。

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高凉大地上,处处是耕耘和奋斗的身影,奔着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时代的注脚。

撰文:叶洁 通讯员 杨瑜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