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更要带头行动!”自中山市港口镇石特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84岁的梁科胜积极响应。他带着家人率先拆除窝棚,化身村居清理员、义务宣传员,奔走在人居环境整治一线。
党员带头做“先锋”,合力“改”出好村风,这是中山以党建引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中山组织党员干部主动下沉镇村一线,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绿化美化等,广泛动员群众和村居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来。
开展百日攻坚以来,中山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以及村(社区)党员总共投入11.2万人次,累计发动社会力量12.4万人次参与此次活动,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一起干的生动局面。
党员干部争当“领头羊”
人居环境“一天一个样”
“以后这里将是一个小公园,环境变好了,大家都开心。”看着“家门口”正热火朝天开展“四小园”建设,梁科胜满怀憧憬。
梁科胜居住在石特社区上村“第二桠涌”附近,此前这里杂草丛生、窝棚杂乱、垃圾堆积、污水横流,是一个“卫生黑点”。当社区确定开展“第二桠涌”片区综合整治项目后,这位老党员和儿子带头拆除窝棚,在村居环境卫生上下功夫,还挨家挨户做宣传,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
港口镇居民自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港口镇居民自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梁家父子带头,直接激发了社区其他居民的参与热情。附近近200平方米的窝棚,在两天之内就清理干净了。现在,整治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石特社区党委副书记梁志伟介绍,“第二桠涌”项目将分两期完工,河道清淤、河涌两岸的绿化和景观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类似梁科胜的党员在中山还有千千万万:在沙溪龙瑞村,老党员刘凤金发挥带头作用,不仅自己动手改造居住环境,还鼓励周围的村民一起加入;坦洲镇组成一支由驻村班子成员带头,镇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及工作人员、结对单位党员干部齐参与的高质量环境整治攻坚队,奔赴人居环境整治一线;西区街道党员干部开展拉网式大清理大整治……
党群合力共建美好家园,既需要“苦干”,又需要“巧干”。践行群众路线,推动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中山镇街也各有妙招。
神湾镇指导各村(社区)每日动态更新“问题清单”,利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提前做好宣传发动。超500名驻点党员干部就地转化为驻村(社区)包干的“宣传员”,分别下沉到76个生产小组,逐巷逐户“做动员”。
阜沙镇党员干部带着施工方案去跟群众沟通,“一次谈不成,就再去一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民被清拆后重新粉刷、变得温馨干净的农房新貌所吸引,同意了施工方案。如今,废旧锌铁棚将摇身成为乡村打卡点、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改造成了便民的停车场、外墙斑驳的农房经过粉刷、装饰,成为了小农庄。
由党员、热心人士牵头,黄圃镇成立了由建筑企业和设计专业人员组成的大雁村农房风貌提升工作队。从杂物清拆到粉刷墙壁,从外观设计到屋檐装扮,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条不紊进行农房改造提升工作。目前完成农房风貌提升7户,后续将分批对15户开展墙面粉刷、外立面改造等农房风貌提升工作,共同为实现“城乡美”添砖加瓦。
在党员带头示范下,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一天一个样”,“聚星成火”的变化不断发生在中山广袤的城乡大地上。
从“袖手看”到“动手干”
爱美比美成乡村风尚
在阜沙村,100多亩的稻田里藏有咖啡店、“爱情港湾”等游客常去的热门打卡点。但在马路对面,却有长约30米的围挡,堆放了各种杂物,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村里正在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村里的一员,我也应该出一份力。”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每天穿着红马甲为村容村貌提升忙碌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村民梁兆松下定了决心:拆掉围挡,投入约50万元建设商业建筑,用于经营轻餐饮等,为美丽乡村经济助力。
中山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村民们也纷纷撸起袖子,变身创意家、园艺师。清晨,三乡镇塘敢村居民郑美新拿起水管,精心伺弄起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兰花、山茶花、荔枝树、黄皮、龙眼……小小庭院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很多游客路过都会停下来拍照,我们自己每天看到这些花花草草,心情都好了不少!”郑美新说。
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中山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实现了从“冷眼观”“袖手看”到“拍手赞”“动手干”的转变。
在神湾镇,神溪村通过“党建+”身边典型人物的带动,吸引了热心群众超4000人次共同投身“四类空间”整治行动,涌现了一批神溪村民“出资自改”“让地共建”的感人故事。
神溪村村民周笑灵就是其中之一,她将自家宅基地无偿贡献出来,作公共停车场和乡村绿化之用。“我们就当是为村作贡献,儿子、孙子回来停车也很方便,对家庭好,对群众也很好。村委会也在这里种上了树,你看,这花开得多美啊!”周笑灵说。
自“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中山尤其注重“政府搭台、群众参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
东凤镇穗成村携手镇内美术老师、大学生巧妙地将村民闲置的轮胎等进行“变废为宝”,改造成农房风貌片区串珠成链的风景线;三乡镇探索成立“巾帼四小园”志愿管护队、实施美丽庭院建设积分制等方式,动员群众家庭自觉认养房前屋后的四小园、自发建设美丽庭院;民众街道接源村党群同心,走出一条“低成本、效果佳、精治理”农房风貌改造的新路子,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三乡镇塘敢村居民精心伺弄庭院花草。
三乡镇塘敢村居民精心伺弄庭院花草。
推进“百千万工程”需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从美丽乡村“施工图”变为美好生活“实景画”,更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走好群众路线,中山实现了乡村颜值的蝶变,也重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浓厚氛围。
做实企业结对帮扶
激励多方力量广泛参与
松土、搬运灌木、种下树苗……12月14日上午,30多名身穿马甲的志愿者在港口镇木河迳六街旁忙碌着。有了党员干部、企业家、志愿者以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助力,这片社区闲置用地才得以重焕生机。
港口镇新港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志森介绍,自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新港社区发动“入镇下村”结对共建单位、热心企业共同发力,对这里进行集中清理和土地平整,并种上了灌木苗,让此处变成美丽的社区“四小园”。
港口镇新港社区企业代表李先丽说,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她和公司员工多次参加社区旧街焕新行动如助力社区绘制100多平方米“美丽港口”主题墙绘、布置100多盆三角梅盆栽等的行动,以及为“四小园”植绿行动等。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把老街旧巷雕琢成‘推窗见画,出门赏绿’的诗意生活场景,能助力社区提升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李先丽说。
这样的火热场景也在火炬开发区上演。今年以来,火炬工业集团园区党委发动园区“两企三新”党组织、结对单位、团员青年等三大力量全力投入到这场“百日攻坚战”中。埃肯、纬创、广盛、新高、联通、建行等25个政村企村结对单位,助力社区开展入户走访、卫生黑点整治等工作。两新团组织、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等青春力量,积极开展“林小青”植绿护绿、农房墙体美化、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共绘美好家园新画卷。
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山还不断创新参与形式、拓展参与内容,探索“冠名包干”“市场化项目+公益项目”“公益+微利”等形式,引导企业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赢,建立更可持续的良性合作机制。
神湾镇借助央企力量,积极与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和中铁建工集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采取“微利+公益”的方式帮扶改造农房4栋,累计投入金额30万元。改造后的房屋整体外墙颇具古韵,与村庄整体环境相互辉映。
神湾镇外沙村安隆街已改造好的农房。
神湾镇外沙村安隆街已改造好的农房。
三乡镇塘敢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试点成立强村公司——塘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田间各个破旧、违规窝棚进行清拆和优化,并将村民原有零散农用地进行统一管理,打造了“塘敢萝卜”金字招牌,让村民每亩农地租金由原1000元提高至1500元,增强了村民跟着干的信心。
同时,中山也在积极鼓励引导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全方位培育兴乡青年人才,组织广大青年到镇村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建功立业。发挥侨乡优势,广泛动员港澳乡亲、华侨华人积极开展侨界引资、海外引才、捐资捐物等支持中山“百千万工程”。
中山党群奋战“百千万工程”的点滴细节,社会力量“一呼百应”的动人画面,背后是中山“百千万工程”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党建引领之下,群众自觉成为“百千万工程”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同心共绘中山美丽城乡新画卷。
南方+记者 杨慧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