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在老城区,做一场城市美学试验|绿美看佛山

作者 何帆燕;廖明璨;戴嘉信 2024-12-09 14:32

作为万亿佛山的城区中心,禅城的建筑之间没有“围墙”。

站在其制高点——王借岗上极目远眺,连绵不断的绿色将不同年代的住宅小区、工业厂房“缝合”在一起,消弭了城乡的物理边界,勾勒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暗线。

这并非易事。作为佛山面积最小的区,禅城以全市4%的土地,承载了14%的人口,贡献18%的GDP,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高达14亿元,接近深圳水平,可谓寸土寸金。与之相对应的,是81%的高强度土地开发,即便放眼全国,也是极其少见。

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密度、高建成率的区域,佛山展开了一场“增绿”试验。近期,因为两位“网红”——王借岗森林公园和垂虹公园的频频出圈,禅城的绿美生态建设成效引发关注。

活化绿地空间

把美学作品“种”在大地上

因为一场岭南雕塑园的开园,和与之同步的汾江源火山文化艺术周活动,王借岗又火了。

岭南雕塑园近日在王借岗森林公园开园。廖明璨 摄

岭南雕塑园近日在王借岗森林公园开园。廖明璨 摄

这座距离佛山祖庙博物馆9公里的古火山,是远近有名的文化艺术地标,它是5200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的产物,曾一度沉寂,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是2014年起的一场持续“绿美”接力,它再次焕发生机。

如今的它,是佛山市千亩生态绿心群的核心公园之一,已被纳入绿美广东省级示范点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借助火山遗址为视角焦点,禅城正逐步将它打造成一个以火山遗址景观、滨河湿地景观、综合公园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公园空间。佛山“火山营地”露营节刚刚在这里举办。

因为岭南雕塑园在这里开园,一批历经多轮遴选、具有岭南雕塑艺术独特魅力的作品在这个绿意盎然的森林公园里安了家。

同样是因为一场“比美”竞赛而在近期出圈的,还有垂虹公园。这个与佛山祖庙博物馆相距不过1公里的社区公园,在很多老佛山人日常下棋、游玩的“心头好”。因为11月下旬落下帷幕的佛山市“白兰杯”第二届园林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赛场的它,最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垂虹公园一角。佛山市“白兰杯”第二届园林专业技能竞赛主办方供图

垂虹公园一角。佛山市“白兰杯”第二届园林专业技能竞赛主办方供图

原因无他,“白兰杯”虽然名为竞赛,但像是一次扮靓街景的“艺术节”。所以在竞赛报名之初,活动就吸引了众多热心企业和市民参与,活动结束后,成果更被永久保留下来,交由街道和社区居民日后共养共享,既活化了现有的绿地空间,把作品“种”在大地上,更让城市美学走入大街小巷,绿美生态建设的理念由此深入民生。

以绿为媒

催动历史文化新生

两个“网红”公园的出圈并不奇怪,是禅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产物,“绿色”从来就不单指颜色,它泛指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回应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佛山乃至广东,禅城都是一个特殊存在,它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有着众多珍贵的老街区、文化地标和工业遗址。如今,和王借岗、垂虹公园一样,它们正加速转身,成为了禅城绿美生态建设中的明珠。

佛山青年公园。廖明璨 摄 

佛山青年公园。廖明璨 摄 

东平河水轴沿线上近两年陆续开放投用的项目便是最好的例子。自2020年5月东平河轴线开工建设以来,佛山青年公园、澜石公园、洲尾围生态公园、桂城西龙湿地公园、中德友谊公园等沿线大大小小的公园相继建成,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

夕阳下的东平河水轴。廖明璨 摄

夕阳下的东平河水轴。廖明璨 摄

从昔日的新港码头变身而来的活力新港公园,曾用于码头货运的一组龙门架、6个塔吊以及两处大型仓库被保留下来。经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改造前的货运码头已成为“生态码头”,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首选。

昔日的新港码头变身而来的活力新港公园。戴嘉信 摄

昔日的新港码头变身而来的活力新港公园。戴嘉信 摄

以绿为媒,城市美学开始“植”入到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于老旧破小违等边界空间、微小空间中的种种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则让绿色成为了一根绵延不绝的线,缝合了城乡的边界,妆点了城市主干道沿线、东平河北岸滨江带、以及村镇街环境,让禅城这座老城换上了新颜,持续扛起佛山城市门面担当。


数读

427个标准足球场

近年来,禅城持续“增绿”。仅过去五年,禅城区累计新增绿地面积已超300.7公顷,相当于427个标准足球场。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11月底,禅城累计新增绿地面积27.5公顷。

53个“一村一策”

针对村庄“五个一”及“五边”“四旁”,禅城开展全面摸排,梳理绿化空间,摸清的植树需求,制作村庄美化绿化示意图,建立村庄绿化项目库,全区53个村根据“一村一策”均已制定绿化示意图,实现“村村有计划”“村村有图册”。

147598株

今年以来,禅城区已开展义务植树404场,报道场次303场,共种植乔木16050株,灌木131548株,合计147598株,共同营造主题林40片,打造1个区级义务植树基地。

撰文:何帆燕

摄影:廖明璨 戴嘉信

统筹:李周秦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