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看台山丨一枚咸鸭蛋年产值超2千万元!台山“土特产” 孵出 “金蛋蛋”

台山发布 2025-05-25 15:10

“叮!”随着裂纹检测设备亮起绿灯,一枚枚圆润的鸭蛋被精准分拣。“以前全靠人工敲蛋,现在用机器一扫,裂纹蛋、小个蛋全部淘汰!”昨日,在位于白沙镇龚边村的蛋品加工厂,技术员小张指着流水线为记者介绍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龚边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本地特色农业企业,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因地制宜探索规模化发展路径,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联农带富,将传统手艺转化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支柱产业,一枚枚咸香流油的咸鸭蛋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让村民在“家门口”捧稳“金饭碗”,走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传承“土”方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传统工艺制作的咸鸭蛋十分美味!”龚边村出产的咸鸭蛋因咸香松沙流油、咸味适中、入口即化,赢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标志性特产。“我们村的咸鸭蛋,灰浆一抹、低盐慢腌,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许多村民都熟悉传统咸鸭蛋的制作,他们用草木灰裹着鸭蛋,向围观的年轻人讲解制作过程,希望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2011年,龚边村决定深挖本地“土”资源,针对“灰浆腌制,低盐慢腌”的咸鸭蛋制作“土”方,通过强化组织引领,以人才促振兴,做好传承工作。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详细讲解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积极争取村民支持,并引入蛋品加工厂,打破小作坊“单打独斗”的困境,拓宽咸鸭蛋的销售渠道。

为进一步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该村发挥党的协调领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科技赋能

小鸭蛋闯出大市场

龚边村深知产品质量才是“土特产”的根本,为守住特色,该村打出“科技组合拳”,坚定不移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一方面,严抓养殖技术规程。在村党总支的协调与组织下,全村12个鸭场统一建造在避风向阳的坡地上,满足蛋鸭对运动场地面积、饮用水源、戏水池的需求,并做到“饲料日清理、食场周消杀”,确保蛋鸭体格健壮,产蛋率达96%以上。

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镇农业部门支持,每年邀请专业团队开展实地指导和培训4场以上,为咸鸭蛋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产品加工优良率达95%以上。此外,蛋品加工厂引入裂纹检测设备,精准剔除裂纹蛋;通过重量分选系统,实现单枚咸鸭蛋精准分级,并依次调配腌制配比,确保产品品质稳定。

如今,通过智能化加工,龚边村的咸鸭蛋品质得到提升。其中,该村的“金奇香”品牌咸鸭蛋凭借优越品质,获得2017年“中国咸鸭蛋十大品牌”、2021年“金鸭蛋奖”、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十佳农土特产”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出口注册和登记证书。

联农带农

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跟着党总支干,心里踏实!”“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太好了!”龚边村创新“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咸鸭蛋产业持续扩大规模,还破解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得到村民的点赞与支持。

龚边村推行“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参与蛋鸭养殖,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蛋品加工厂与周边鸭场的开展订单养殖合作模式,有效解决销路难题。“农户通过订单养殖、务工就业获得收益,人均年增收3000元。”该村党总支相关负责人介绍,鸭蛋从产出到加工的超短供应链,也为蛋品加工厂原料鸭蛋的新鲜度提供了保障,企业与农户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龚边村还引导产业链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开展捐资助学、种树造绿、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村庄环境改善和民生福祉提升。

龚边村通过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传统咸鸭蛋产业从“土特产”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蛋蛋”。一枚咸鸭蛋串起了党建链、产业链、致富链。未来,白沙镇将推动龚边村将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完善“饲料—鸭—鸭蛋—蛋制品”生产环节,推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让小小咸鸭蛋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硬核力量”。

台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余艳娜

来源:台山发布整理自江门日报(记者/李嘉敏)、白沙镇

投稿邮箱:tsfb001@qq.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