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深化推进关键之年,是“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实现之年。作为经济血脉,金融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河源通过金融创新、政策支持、政银企联动等举措,持续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金融“活水”。
为充分展现河源金融“活水”支持“百千万工程”实效,南方+河源新闻部、南方+河源金融频道联合河源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金融专班推出“河源行长谈金融‘活水’赋能‘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通过对话金融专班相关负责人、河源各大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展现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河源实践。
围绕金融“活水”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近日,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党委书记,河源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舒良清接受了南方+专访。
扛牢政治责任,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
南方+:“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如何深入落实各级有关部署要求,展现政治担当,以金融赋能“百千万工程”?
舒良清:河源市农商行系统作为当地农村金融主力军,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定位,紧紧围绕省市关于金融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部署,将提高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能力作为落实高质量发展任务的重点,纳入了辖内各农商行党委的重要议程。
农商行系统党委成立了农商行系统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工作专班,由6家农商行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与,作为“一把手工程”部署推动落实。系统党委和6家农商行共印发了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工作实施方案7个,提出了74条服务措施,各农商行均成立主抓服务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专项领导小组8个,推出“百千万工程”特色金融产品58个,推动更多金融资源下沉到河源市县镇村领域,助力河源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自2023年以来发放用于支持“百千万工程”贷款余额262.69亿元,占各项贷款64.23%,支持典型县镇村贷款88.23亿元。累计在当地纳税达3.01亿元,年均纳税1.34亿元。
创新产品服务,提升金融服务针对性和适配度
南方+:去年,河源市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农商行系统创新、完善哪些金融产品、服务措施,为壮大河源各县区经济发展、助力强镇兴村、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舒良清:《方案》的出台,为河源市各县区经济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指引,农商行系统积极响应,充分发挥独立法人高效审批、决策直达的优势,强化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为当地发展提供资金“加速度”。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聚焦“小微商户”“专业人才”“社区居民”“产业园区”等特定客群,量身打造13种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以“预制菜”的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截至2025年3月末,各农商行通过金融服务模式为2.74万户客户授信33.68亿元。如,河源农商行运用“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主体”模式,为河源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4.34亿元,累计投放贷款20笔,贷款金额3.52亿元;东源农商行运用“园区管理部门+配套优惠政策+入园主体用信”模式,提供4.07亿元信贷资金满足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连平农商行运用普遍授信备用金模式,为鹰嘴蜜桃产业园上坪镇整镇授信4.25亿元,解决村民的小额紧急资金需求。
二是创新信贷产品,护航产业振兴。各农商行立足河源市农业产业特点与客群需求,创新推出“油茶贷”“鱼生贷”“民宿贷”“猕猴桃贷”“蝉茶贷”等55种具有本地特色的信贷产品,累计发放金额111.42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河源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如,龙川农商行创新推出“油茶贷”专属信贷产品,为全县43万亩油茶相关产业链累计授信1.63亿元,带动5万农户投身油茶产业;和平农商行创新推出“猕猴桃贷”,累计投放1.93亿元贷款支持猕猴桃农户种植、销售及生产生活需求。
三是创新融资机制,破解资金难题。各农商行针对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痛点,积极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各类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有效提高贷款的可得性,截至2025年3月末,累计发放风险补偿金贷款43户,金额2.38亿元。
坚守市场定位,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南方+:农商行系统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百千万工程”时,是如何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舒良清:河源市农商行系统深耕地方七十余载,见证了地方的发展,始终与河源这座城市同奋进、共成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使命,坚决扛起“服务本土、支农支小”的责任担当,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按照“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持续加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为河源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农商行动能”。
一是持续加大信贷投放。自2023年以来,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不断加大,累计投放信贷资金369亿元,其中,投放普惠贷款296.94亿元,占总投放额80.47%,普惠贷款占比提升9.02个百分点,普惠贷款户数对比增加6.06万户。
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支持“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等“五子”系列培育工程贷款余额12.98亿元,支持当地粮食稳产保供2.81亿元,累计为河源市33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授信11.41亿元。
三是突出制造业当家。聚焦河源“1+3”产业集群培育,积极响应河源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2025年3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5.07亿元,同比增长43.91%,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84.37%。
四是服务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河源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如,紫金农商行《创新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案例,荣获2024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是河源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金融机构。
五是丰富乡村消费金融场景建设。创新推出和农贷、“‘三农’易”等适合乡村客群的小额信贷产品,促进农村消费升级。今年以来累计发放“新市民”贷款1510笔,投放金额2.97亿元,贷款余额24.74亿元,累计发放农村居民信用贷款5.79万笔,贷款余额67.88亿元,同比增长40.08%。
六是完善“百千万工程”基础金融设施。向全市布放1392台“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占全市布放量93%,派驻1680名金融特派员,深入开展“整村授信”,评定信用村并授信1250个,将服务覆盖全市县镇村,打通普惠服务“最后一公里”。
七是大力支持“十带百坊千创客”活动。将通过承办河源市“创客培训”“创客大赛”等活动,量身定制为创客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以点带面,服务创客、带动工坊,全力支持河源市助力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助力河源市就业增长与产业升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策划:魏金锋 邹永强
采写:南方+记者 黄敏立
拍摄:张浩森
海报: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