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热点问答”系列
有句话说“孩子总是伴随着问题一路成长”,这些所谓的“问题”,有时会让家长为之烦恼;然而,如果家长能正确看待、智慧应对,这些“问题”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见证、增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
接下来,珠海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各试点学校将贯彻落实市政府的要求,针对家长们关心的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热点问题,通过“家长分享”“学校解答”“专家观点”三个版块,为家长答疑解惑,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期提问
AI时代,我们该培养怎样的孩子?
家长分享
香洲区南屏实验小学 三(4)班 梁栩烽家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已开始作诗画画、解题编程。我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时常在思索,在这个AI主导的时代,究竟该培养怎样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发光。
首先,作为家长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尽管AI可以生成精致的图画和文字,但孩子的成长不该被预设框架所限。他们的随手涂鸦、奇思妙想,正是独立精神的萌芽。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拿AI结果作标准,而是在陪伴中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尊重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想法。
其次,家庭是孩子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课堂。面对信息过载的时代,父母的引导尤为关键。当孩子在网络上接触到新奇事物时,我们要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寻找依据、进行判断。与其急于纠正,不如一起探究,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训练。
最后,作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沟通与合作能力。AI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我们作为家长要通过日常交流、亲子游戏、家庭会议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表达自我、倾听他人,从中获得被理解的经验,也习得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以爱和信任为土壤,让孩子在理解中成长,在支持中自信。我们培养的,不是“对抗AI”的工具型人才,而是拥有健全人格、丰盈内心与独立判断力的完整个体。
教师分享
香洲区南屏实验小学 李意琪老师
在AI加速渗透教育场景的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不应仅关注技术的效率,而应回归教育本质,从人出发,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首先,家庭应引导孩子合理运用AI,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AI的理解与需求不同。低龄儿童可以通过AI科普激发好奇心;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在家长陪伴下借助AI整理错题、搜索资料;而对青少年而言,家庭是讨论技术伦理与社会影响的重要场域。父母的参与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判断力,还可以深化亲子沟通。
其次,要关注孩子内在的成长力,如创造力与适应力的培养。
AI虽能高效生成内容,但无法替代孩子的真实体验与探索。家庭中,应鼓励孩子自由创作、主动提问,并通过亲身参与的活动激发其想象力与求知欲。同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的适应力比技能更关键。带孩子走进自然、展览、社会实践,是唤醒终身学习意识的重要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应始终关注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养成。
AI无法给予共情与理解,而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家长要用真实的倾听回应孩子的情绪,引导其在与人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表达感受。只有内在稳固、有温度的孩子,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不被裹挟,坚定前行。
教育不能丢掉人文底色。家庭,是孩子心灵养育的第一站。在AI时代,更要以人性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专家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京师特聘岗领军教授 伍新春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也默默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但无论技术如何强大,都无法替代人类所独有的感受力、理解力与创造力。
一、培养孩子“问”的能力,而不仅是“答”的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迅速给出答案,但是无法主动提出真正有深度的问题。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能够从日常对话入手,尝试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会这样觉得?”等问题,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疑问。能主动提问的孩子,往往更具独立思维和学习深度。
二、用真挚的情感滋养孩子的内心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语气,却难以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孩子的情感成长,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陪伴与回应。尤其在迷茫、沮丧或喜悦时,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情感成长的依靠。感受过理解与关爱的孩子,更懂得传递温暖。
三、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在分数、排名与点赞主导的时代,孩子容易被外界标准定义。但真正的韧性来自内在的自我认同。我们应鼓励他们关注过程和努力,让孩子知道:被爱并非因为成绩优秀,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值得珍惜。
在这个由技术织就的新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孩子奔跑,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信息的浪潮中,坚定、柔和地前行。
来源:珠海市教育局思政与宣传科、香洲区南屏实验小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