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北京。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人群肃静庄重。会场外,阳光正好。一名穿着红色工装的年轻人挺直了腰杆,胸前的奖章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
他叫王佳鑫,是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的焊接教练。今年30岁的他,第一次来到这样大的场合。
今年4月,他先后获评“广东好人”和“全国劳动模范”。手里握着沉甸甸的证书和奖章,他的心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平静。
奖章闪光,岁月无声。他是来自珠海的“95后”,也是从焊花四溅的车间里,一步步走出来的全国劳模。
这一走,就是十年。
王佳鑫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王佳鑫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差生”的逆袭
王佳鑫是广东揭阳人,上学那会儿,成绩一直不好,是老师眼里的“差生”。高考考得也不理想,家里人劝他别急着打工,想再帮他找条路。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私立学校学费贵,公立又考不上,一家人拿不定主意。
父亲打听到珠海技师学院有扶贫政策补助,但报专业时,父母不太想让他学焊接,怕苦。可哥哥一句话点醒了他:“怕苦干不成事,学哪行都得下苦功夫。”王佳鑫记住了这句话,报了焊接。那一年,他16岁,日子虽拮据,但他觉得有路可走了。
刚进学校时,王佳鑫话少,不爱参与活动。同学们玩得热闹,他一个人拿着毛笔练字。班上焊接训练设备有限,他总把练习的机会让给别人。
老师发现了,找他谈话:“你焊得不差,要多展现自己。”后来,老师鼓励他参加省级院校钳工比赛。王佳鑫开始不太愿意,觉得自己不擅长,但老师劝他:“就当去见见世面。”
比赛那天,他和室友搭档,配合得不错。比赛结束,正准备退房时,主办方来电,说要他们参加第二天的颁奖仪式。领奖台上,相机“咔嚓”一声,王佳鑫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不光是赢了比赛,更像是赢回了自信。
2015年,王佳鑫进入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实习,却被分配到与焊接无关的吊装指挥岗位。他不甘心:“学了四年焊接,难道白费了?”一次帮忙的机会,他焊了一块试板,手法之娴熟让老师傅震惊:“这小子不简单。”从此,他正式踏上焊接之路。
当时还是新焊工培训班班长的朱化学,机缘巧合成为他的师傅。在项目冲刺阶段,培训班焊接任务重、工期紧。他的同事劝他出去透透气,他摇头,“我是班长的徒弟,不能松劲儿。”
气候炎热,项目现场像是在蒸笼里。50毫米以上的钢材,需要预热到110摄氏度再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滴进眼里,火辣辣的。但焊缝不能断,手不能抖,大家都憋着劲,一段一段地焊完才敢出来透口气。
朱化学常说:“焊接这个行当,得靠一股子韧劲。”但光吃苦还不够,还得靠钻。王佳鑫爱琢磨,练得多,也学得快。
2016年,他报名参加“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大赛被誉为焊接界的“世界杯”。那时他入职不满一年,赛前集训45天,他一有空就盯着前辈们的焊缝看,看手法、看角度。前辈们见他年纪小又好学,也乐意教他。
第一次参赛,王佳鑫没能获得理想的成绩。他没灰心,三年后又去,以黑马姿态摘得个人单项青年组第一名。再过三年,拿下职工组冠军。
到了2024年,他换了身份,首次以教练身份带队出征“嘉克杯”,带领团队斩获团体金奖。他说:“比自己拿奖更高兴。”
王佳鑫(左)和朱化学(右)。
王佳鑫(左)和朱化学(右)。
焊出中国制造的底气
2020年,中海福陆接下了近年来全球投资金额最大的LNG行业投资项目——加拿大LNG项目,所有参与项目的焊接人员必须通过加拿大焊接局的资格考试才能上岗。
这道关卡,成了公司历年来项目考试最难过的一道门槛,通过率一度跌至42%,这个数字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每个人胸口。
那段时间,以王佳鑫为主的教练团队几乎把焊接现场当成了家。他们一头扎进车间,从一次次失败的试焊中分析原因,又从过往经验里筛选出可行的办法,逐条打磨出教学方案。根部焊接时焊枪角度、“停弧”“起弧”的关键操作,都讲得细致入微。
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该项目的考试通过率一节节往上爬,最终稳定在80%以上。
王佳鑫以前也喜欢“柔和”的焊接手法,外观好看,但有时候熔深差点意思。“就像开水龙头,水流太猛会飞溅,太小又冲不动。”那一次项目考试后,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参数,在“好看”与“可靠”之间,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
2020年3月,“海基一号”导管架在珠海开工建造。导管架高度379米,创当时场地乃至亚洲建造纪录。
导管架要扎入深海,四条桩腿每一条都像擎天柱,焊接难度很大。除了拼接,还要在桩腿内部焊好加强环,加固“骨架”。
公司找到“焊接老将”朱化学,他立即召集能人组队,成立焊接突击队,反复试验,研究出多种新工艺。最后,五万多条焊缝,焊接合格率超99%。这支队伍把一堆冷冰冰的钢材,焊成了可抵百年风浪的铁骨。
在“海基一号”项目中,也曾有惊险的时刻——一段长达30米的下水滑斗出现多处缺陷,返修难度大得吓人。整整7天时间,王佳鑫用碳弧气刨一点点刮开已经成型的焊缝,把缺陷一寸寸找出来再焊回去,确保填充金属和母材之间完美熔合。
探伤那天,他站在检测员身旁,屏住呼吸盯着超声波仪器上的波形。等那句“很干净,没有缺陷”落下来,他才长舒了一口气,整个人都轻了几分。
渐渐地,王佳鑫成了大家口中的“兜底师傅”,活到了他手上,大家心里就有了底。
有人问他:“你经常接返修的活,会不会有压力,或者别的情绪?”
他笑了笑,“越怕,越得仔细。我只能更细致一点、更用心一点、更认真一点。”
铁与墨的对话
返修、攻坚、带徒……这样的活王佳鑫接得多了,自然也有人问:“累不累?想过转行吗?”
“有。早几年也想过,觉得这一行太苦,跳出去说不定轻松点。”王佳鑫坦诚地说。
他后来想着,先把这儿的手艺学到手再说。结果一转眼,就过了好多年,人也习惯这种生活了。恍惚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1年4月,王佳鑫调任焊接教练。
教比做难。他要为不同项目设计考试流程,还要保证效率和质量。四年间,他组织了800多场培训考试,参与焊工超过1.5万人次。2023年,他承办中海油参加“嘉克杯”的选拔集训,团队斩获5金7银6铜。
中海福陆的焊培中心里,焊花四溅,钢铁的温度灼人,也烘热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手艺与心志。
王佳鑫俯身指导学徒做工艺实验,动作不急不慢,语气也温和。楼上是以朱化学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墙上贴满了荣誉,都是大家熬出来的。
前不久,师徒两人都迎来了喜讯。朱化学带领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95后”的王佳鑫也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问他们经验,没人讲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说了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
除了工作中的认真与追求卓越,王佳鑫的生活也透露出一种质朴的踏实与自律。
下班后,他住在平沙镇,偶尔和朋友聚一聚。项目进度紧张,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完整的休息日。他不觉得辛苦,只说:“做这行的人,习惯了就好。”
他的老家离工作地不过400多公里,但他每年只在春节或假期较长时回家一两次。小时候,家里种果树,暑假时他常帮父母采摘贩卖。在珠海上学时,他开始做兼职挣钱,“发传单、端盘子、传菜,啥都干过,能自己挣点就不想找家里要。”
现在,他与父母每周都会通话。有时候一连几天没打电话,父亲就会向母亲抱怨:“这小子最近又没动静了。”每逢离家返岗,母亲总是要提着行李,送到车前。“我说不用送了,这么客气干啥,她还是坚持要送。她说:‘要的,要的,送你一下’。”王佳鑫说。
他还有一个坚持多年的爱好——练字。
父亲和哥哥字写得好,父亲曾鼓励他说:“成绩不好没关系,把字练好也能在人前抬得起头。”于是他开始在报纸上写写画画。工作后,这一习惯也从未间断。有时在现场等工序时,看到纸皮就会忍不住写几笔。
如今,公司成立了书画俱乐部,每年的春联几乎都由王佳鑫和书画俱乐部的同事共同完成,俱乐部定期邀请书法老师授课,带动更多同事加入。
练字成为他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不是为了静心去写字,是写字的过程让我渐渐静下心来。”同事打趣他焊接技术好,是因为写字手稳,他却说这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许潜移默化中确实有关。
他对文字也有着天然的敏感与喜爱。在朋友圈中,他常分享自己的练字作品,有时是诗词,有时是随手摘抄的一段散文。
他写:“一阵风吹过去,又吹过来,多么简单。没人细读它的深意。我在院里磨镰,那些枯黄的庄稼还不知道,它们将因为成熟而迎来死亡。”
他也写辛弃疾的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只不过,他的“金戈铁马”是焊枪,他的“万里河山”是每一道焊缝背后中国制造的底气。
这些年,荣誉接踵而至:珠海工匠、广东省劳模、广东好人、全国劳模……王佳鑫却感受到了压力,“我得对得起这些荣誉”。2021年转型教练后,他依然坚持每周在车间进行焊接实操,“手上功夫生疏了,怎么教人?”
在王佳鑫看来,无论干哪一行,首先得喜欢。“你要不喜欢,干着干着就麻木了,心也凉了,活自然也就干不好。”
有一次,他作为技能代表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技能竞赛启动仪式。发言时,他想起一位同事曾经说过的话——“我喜欢铁水熔化的样子”。那天,他把这句话又重复了一遍,“现在我想说,铁水熔化的样子,真的很美。”
火花虽短,余温悠长。人这一生,若能在一件事上慢慢沉下去,哪怕平凡,也是种安稳的光亮。
南方+记者 蒋欣陈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