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今年广东偶尔发生小地震,但均为弱震,并未造成任何破坏。为何近期发生地震?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广东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哪些特点?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地震发生往往就在瞬间,学会科学应对与避难,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之举。
地震“频繁”不一定是活跃期
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世界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属于构造地震。当地壳应力积累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突然断裂并释放能量,引发地震。由于地壳和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性,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广东地震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黄元敏表示,某个特定区域,发生多次、较大强度的地震(多为5级以上),且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定义这个区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或活跃幕);反之则称为平静期(或平静幕)。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是基于历史中强地震资料统计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的统计概念,而我们近期“看到”地震变多,如广东地区从今年3月至4月期间,多次强度较小的地震,多为3级以下,按照时间长度、地震强度而言,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活跃期。
黄元敏介绍,小地震活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地壳局部应力调整、远震引起的地壳应力变化和人类活动等都可以影响,且这些小地震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所在的区域应力变化过程,如果小地震持续增强或发生时间较长,可能是一种活跃期的“信号”。不过,即使是平静期,也有可能偶发中强地震,所以,公众应科学辩证看待,不必过于担忧。
地震监测图(广东地震台供图)
广东的地震活动有这些特点
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块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了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多组断裂带,客观上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从历史上看,广东地区地震活动总体表现为“海强陆弱,东强西弱”,陆地较大地震主要集中在河源、阳江等区域;而二、三级小地震及很多微小地震虽“时有”发生,但我们人体基本感知不到,也几乎不会造成破坏。据黄元敏介绍,近年来,广东地区地震总体以中小地震为主。
人人要掌握这些应急避险要点
手机记得开启地震预警功能,多留意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能最大程度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广东的小伙伴可搜索“南粤地震预警”小程序,点击开启,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提醒,以便快速做好避险措施,减少损失。
日常做好知识储备,生活中多关注了解、学习防震避险知识。
地震来临时,不要惊慌,就近躲避。楼层太高或时间非常紧张,第一时间拿起靠垫、枕头或双手护住头部,屈身降低重心,躲到开间小、有承重墙的房间,并牢牢抓住牢固的物体,防止晃动。
如果在户外,要观察周围的环境,远离楼房、立交桥、广告牌等高大建筑,同时要小心高压线、电线杆等设施,就近选择空旷地带避险。
震后快速撤离,也要警惕次生灾害。躲在楼房里的,一定要等待震感结束后,迅速逃到室外,选择附近的空旷地带;同时,要警惕次生灾害的发生。
黄元敏提到,特别是城市,建筑物较高,人员较密集,较易发生疏散过程中的踩踏或由电线短路造成的火灾。建议大家平时要做好地震安全风险防范,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单位、社会组织的应急疏散演练,日常多学习科学防护知识,做到有备无患,尽可能地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确实会改变地貌
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断层活动会导致地壳的错动和破裂,从而改变地形地貌,它与自然风光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黄元敏认为,由于大地震发生过程的断层错断及引起山体滑坡和河流改道等现象有可能产生新生地貌的视觉冲击,带来一些自然风光的美景,如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火花海溃坝,2年后钙华沉积形成了更复杂的阶梯状池群,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双龙海瀑布新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认为“景观美学价值提升”。
但地震更是一种灾害,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也有可能破坏本身就很美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古迹,造成美学上的损失。黄元敏说道:“相比于地震之后‘更美的自然风光’,更希望看到人民群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这也是我们开展地震工作的初衷和使命。”
广东科技报记者 卢颖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