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500阅读时间:5min
1970年代末,雪碧以“是必利”(Sprite的音译)的名字登陆香港市场,但这个名字既拗口又缺乏联想,消费者并不买账,导致它销量惨淡。可口可乐这才意识到,光靠音译不行,得找个能让中国人一听就“透心凉”的名字。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雪碧改配方引发的争议。▼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近期,雪碧的配方调整引发争议。
然而,早在2019年,雪碧为了降低热量、优化口感,已将部分白砂糖替换为果葡糖浆,并引入蔗糖素、安赛蜜等代糖成分。虽然这些年陆陆续续有消费者发现雪碧味道变了,但最近才引发舆论的广泛讨论。
在饮料市场的另一端,可口可乐经典款数十年维持配方稳定。健康化浪潮持续冲击饮品行业,配方迭代不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关乎品牌存续的战略命题。作为消费者,你是优选“低糖”还是“童年老味道”?
雪碧悄悄改配方
雪碧的诞生,是一场商战的结果。
1961年,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对抗当时火爆的七喜,推出了这款柠檬味汽水。它的前身是1959年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研发的“柠檬味芬达”,之后可口可乐重新包装,取名“Sprite”——这个名字原本是可口可乐广告中一个活泼的小精灵形象,暗示着清爽活泼的品牌调性。
1970年代末,雪碧以“是必利”(Sprite的音译)的名字登陆香港市场,但这个名字既拗口又缺乏联想,消费者并不买账,导致它销量惨淡。可口可乐这才意识到,光靠音译不行,得找个能让中国人一听就“透心凉”的名字。
之后,可口可乐把名字改成了“雪碧”:“雪”让人联想到冰爽,“碧”则呼应了标志性的绿色瓶子,既保留了Sprite的谐音,又传递了品牌的清爽特质,听着就解渴,这才真正火起来。
1984年,可口可乐在厦门和珠海设厂,雪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晶晶亮,透心凉”的广告语迅速占领大街小巷。“透心凉”的概念雪碧甚至沿用至今。
然而,雪碧的配方这些年就没少折腾了。最早的版本就是简单的柠檬味汽水,依赖白砂糖提供甜味,搭配柠檬酸营造清新酸度。
后来为了健康趋势,糖分又被砍了好几轮。2012年法国版先动手,首次将甜菊糖应用于雪碧的主产品线,减了30%的糖;2013年,英国市场推出甜菊糖混合蔗糖的雪碧,糖分和卡路里同样减少30%。
2018年,为应对当年在英国生效的糖税政策(每100毫升含糖>5克征税),雪碧将糖分从6.6g/100ml降至3.3g/100ml,同时停用甜菊糖,改用阿斯巴甜与安赛蜜的组合。这一调整使雪碧完全避开糖税,卡路里进一步降低50%。同一年,爱尔兰彻底停售含糖版,仅提供无糖雪碧。
最近一次争议则发生在国内,2025年5月,有网友发现配料表多了果葡糖浆、蔗糖素和安赛蜜,喝起来“没以前那味儿了”。其实,这次改动在2019年就进行了,雪碧用果葡糖浆替代部分白砂糖,并添加蔗糖素、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使单瓶的热量降低约10%。
雪碧这些年的配方调整,说白了就是一场与糖分的拉锯战。从最初简单粗暴的白砂糖+柠檬酸组合,到现在各种甜味剂混搭,背后的推手其实就俩字——健康。
欧洲市场是这场减糖运动的急先锋,那边的糖税政策是真刀真枪的。国内尽管没糖税,健康风潮也一样挡不住。看看超市货架就知道,无糖饮料已经占了大半江山。雪碧2019年那次悄悄改配方,用果葡糖浆和人工甜味剂替代部分白砂糖,也是在提前布局。
这波减糖操作还藏着笔经济账。果葡糖浆价格只有白砂糖的35%-40%左右,人工甜味剂更是“四两拨千斤”的神器:安赛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虽然每吨安赛蜜的成本是蔗糖的3倍左右,但同样的甜度,蔗糖的成本是安赛蜜成本的50+倍。这种“以一敌百”的特性,让雪碧用极微量的代糖就能撑起整瓶的甜度。
企业不会明说这是为了省钱,官方口径永远是响应健康需求。但明眼人都懂,在糖价波动大的年头,改用替代甜味剂既能规避原料风险,又能赚个“健康革新”的好名声。只是,消费者真的喝得惯吗?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老配方”轻易动不得
即便有了“减糖”的正确名号,雪碧改配方的举动争议还是不小。
从某种意义上说,饮料的老配方就跟老字号招牌菜一个道理——能成为经典款,那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天选之子”。
雪碧当年能火,并不只是依靠可口可乐的渠道铺货。那一口清爽的柠檬味,甜度酸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是多少次调试才找到的“黄金比例”。
一个好配方是“七分科学三分玄学”,改起来得慎之又慎。现在为了健康把糖分一减再减,就像把北京烤鸭的皮换成低脂的,把重庆火锅的牛油换成植物油,健康是健康了,可那个魂儿没了。一些长情的消费者喝的不是成分表,而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可口可乐1985年的新配方惨案,堪称商业史上最生动的反面教材。当时为了应对百事可乐对其市场份额的冲击,可口可乐花费400万美元研发新配方,盲测结果显示顾客对新配方的满意程度超出百事可乐6个百分点。于是可口可乐咬牙改掉使用了99年的老配方,推出新配方可乐。
当真把老可乐撤下货架时,全美瞬间炸锅,一天最多时有8000个投诉电话打爆总部,有人甚至囤了110箱老可乐,就为留住记忆中的味道。不到3个月的时间,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以失败告终。当年的可口可乐总裁唐纳德·基奥事后反思,公司低估了消费者与经典可口可乐那种爱、回忆和自豪感绑在一起的情感价值。
总的来说,雪碧的配方调整,并未像1985年可口可乐那样引发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缺少那种国民饮料的情感羁绊。可口可乐早已超越饮料范畴,它百年的历史与美国几代人的生活深度捆绑,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而雪碧更多时候只是夏日消暑的选择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国内雪碧悄悄更换配方后,虽然一直有零星网友质疑“味道不对劲”,但直到2025年才真正形成舆论热点——人们对它的情感依赖,有,但终究没那么深。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改动配方。
从雪碧这次争议可以看出,即便不是国民级饮品,老配方的改变依然会触动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挑战消费者多年形成的味觉记忆,配方调整才会有“风味背叛”的指责。一位老茶客能喝出茶叶产地的细微差别,雪碧的老主顾们同样能察觉配方最微妙的变化。
这或许是当今饮料行业不得不面临的共同挑战:既要顺应健康潮流调整配方,又要尽量维系经典口味不变味,不至于让老顾客有“被背叛”的感觉。
其实,消费者心中的黄金比例不是实验室能计算出来的,它是无数个夏日畅饮累积的集体记忆,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无形的契约,实在要改,必须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
当然,尽可能在“保留核心风味”的同时实现“健康革新”,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