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南粤大地,万物葱茏。
文化顶流、AI科技、文创中国……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如期而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创新引领潮流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通过文化科技双核驱动,持续擦亮“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金字招牌。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在11号馆精彩亮相,向外界展现前沿现代科技元素、美丽山海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非遗。
这座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正以文化为纽带,为全域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厚植软实力。
一座城市的发展,短期看产业集聚,中期看科技创新,长期看文化实力。
从龙头企业牵引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链成势”,从红色基因传承、非遗活化,到文创品牌打造、汽车城IP塑造,深汕特别合作区在硬核产业崛起的同时,通过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性提升,探索出一条“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何柏颖摄
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何柏颖摄
以文促产
激发从产业硬实力 到文化软实力的深汕动能
“在深圳创业近20年,终于在深汕圆了‘拿地建厂’的梦想。”这个月底,显控科技即将搬迁入驻新落成的智能自动化厂区,对此公司董事长宋斌感慨万千:“错过了深圳前三十年,不能再错过现在的深汕!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深汕的精彩蝶变、飞速发展,我非常喜欢在深汕工作生活,这里已经是我一辈子都离不开的第二故乡。”
文化润泽人心、科技点亮未来,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引擎。
深汕以其独特的改革基因、奋斗文化、开放包容的氛围,成为众人心中的就业优选地——不少人来深汕后,看到处处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称在这里能感受到深圳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找到奋斗的方向和价值。
自2018年底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年一个样,吸引企业人才纷至沓来。尤其是龙头企业比亚迪自2021年落地以来,累计签约投资超315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200亿元,可提供超6.4万个就业岗位,让深汕有望成为一片广阔的“就业蓝海”。
深汕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深圳标准的民生配套,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在深汕,可感受一眼千年的历史文脉,白田山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将深汕的历史轴线向上延伸了将近2000年。
在深汕,可享受深圳优质教育。这里不仅有深圳中学深汕高中园、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等众多名校,还有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优秀教育人才,逐步从“教育洼地”迈向“教育高地”。
在深汕,可享受深圳品质住房。这里加快构建起涵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及可售型公共住房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全区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其中建成项目6个共11566套,保障房套数占住房套数的75%。
在深汕,可享受深圳质量医疗。拥有800张床位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人民医院)已经封顶,正在冲刺年底投入使用,为居民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医疗服务。
产城融合、城乡共生,文化聚力、以文促产。近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季度经济数据对外公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0%,成为深汕文化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以文兴城
催生从工业符号 到文化符号的深汕跃迁
“汽车+文化”持续擦亮汽车城IP,“深物汕品”文创赋能“产城人融合”……
不久前,2025深汕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暨迪友创艺市集活动在鹭月·又见烟火美食街举行。嘉年华以“车城有约文荟深汕”为主题构建“季有盛典、月有精品、周有活动”的多维文化活动体系,实现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直达园区、直通村居。全年将整合文化下乡、深汕星期四电影下乡等品牌活动及区各单位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38场次,预计覆盖服务群众超过15万人次。
嘉年华首场季度活动以迪友创艺市集开场,汇聚了音乐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创艺市集等精彩活动,深度融合现代汽车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探索“汽车+文化”的新业态。
“迪友”代表比亚迪工友以及关心比亚迪的各界朋友,也寓意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创艺市集”代表着创新创造,也寓意着以文润城。
与此同时,深汕以“深物汕品”文创品牌为核心,将汽车产业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城市IP。品牌Logo以粤东第一高峰莲花山、母亲河赤石河、红海湾为自然基底,融入白字戏非遗元素“七头彩冠”,并以融入充电枪造型的“深”字与汽车轮廓的“品”字点睛,既凸显生态底蕴,又呼应产业定位。首批推出的13类21款文创产品中,如珍稀动物布偶、麒麟狮冰箱贴、红罗畲族图腾帆布袋、深汕地标小夜灯等,将汽车制造与非遗、生态保护、地标建筑巧妙结合,形成“可携带的城市名片”。
这种IP化运营不仅提升城市品牌价值,更通过文创消费场景的创新,吸引人才与资本关注,形成“文化引流—产业增值”的闭环。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深物汕品”这一文化符号,借助多元化的文创开发与文化消费场景的创新,全面重塑深汕的文化品牌形象,推动深汕的文化价值不断深入挖掘与优化升级。
以文铸魂
打造从制造高地 到文化福地的深汕范式
4月25日,深汕好兄弟声学迎来历史性时刻——旗下BBS无线麦克风出货量正式突破500万套,成为深汕“一主三辅”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好兄弟声学坚持“打造美的声音”,2017年扎根深汕后,积极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除了在制造业上发力,好兄弟声学还协力音乐人组建“好兄弟乐队”,推出《我在深汕等着你》等一批优秀的原创网络歌曲。
深汕打造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产能与技术的“硬实力”,更在于文化认同与精神价值的“软实力”。通过红色传承、非遗活化、IP打造等多维发力,深汕正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建设提供“文化赋能、以产兴城”的精彩样本。
从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的保护整合,到开发“红色研学+乡村旅游”模式,深汕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汽车城的创新精神形成“历史—未来”的对话,将革命精神转化为产业攻坚的凝聚力。
白田山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印证了深汕作为古代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地位,考古成果与汽车产业展厅联动展示,构建“千年制造基因—现代智造传奇”的叙事线,增强城市文化厚度。
与此同时,深汕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力促产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深汕积极打造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以“走出去+引进来”丰富文化品牌,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民俗赋能现代产业生态。
国家级非遗项目麒麟舞融合南少林武术,成为节庆活动的“流量担当”,其刚健的表演风格与汽车制造的“硬核气质”形成共鸣;元宵节“舞草龙”则以动态祈福仪式,强化社区凝聚力,为产业工人营造文化归属感。
作为“戏剧活化石”的白字戏用福佬话演绎传统剧目,通过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既保留方言文化,又为汽车城注入人文温度;木偶戏则以精巧技艺展现工匠精神,与汽车制造的精密工艺形成隐喻式呼应。
非遗的现代转化,既保留文化根脉,又通过节庆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载体,成为吸引人才、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软性基础设施”。
近年来,深汕文体事业屡屡“出圈”:连续举办“天选打band人”深汕青年音乐节,为企业人才送上音乐与心灵碰撞的文化盛会;“深汕杯”中国桨板俱乐部联赛、广东省马术节、亚洲大洋洲方程式风筝板锦标赛暨亚洲大洋洲风筝板公开赛、中国匹克球公开赛首站城市赛、“香港赛马会杯”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骑行嘉年华、“我要上全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纷纷在深汕“扬帆起航”……
如今,“百千万工程”成果持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大安红色文化园、东方文旅等乡村文旅项目加快建设,提供优质配套和强大“软实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正在加速崛起。
随着“硬产业”与“软文化”齐飞共舞,深汕加快打造近悦远来、活力满满的“就业优选地”“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为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努力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提供强大动能。
撰文:陶清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