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全省乡村绿化三年行动部署,全力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惠城区河南岸街道马庄村坚持以党建为笔,绿植为墨,绘就了一幅绿美乡村的新画卷。
今年以来,马庄村新栽种了一批桂花树、紫花风铃木等景观树,发动了党员干部群众参与3场集体植绿活动,筹集了乡村绿化捐款152780元,还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将家风家教理念融入到美丽庭院建设工作中。此外,村内的“赵佗文化”入口小公园建设也已接近尾声,马庄正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大步迈进。
绿美之“美”,美在宜居宜人的生态画卷
马庄村着力构建全域生态景观,通过建设下马庄绿化景观路和河二绿化景观路,美化小组入村口,扮靓美丽庭院,全方位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下马庄小组人口密集,小组内有儿童友好公园、千年古泉将军泉、“赵佗文化”入口小公园。河二小组路口则通往河桥科教城,这里科教资源丰富,“两大科学装置”、惠州学院附属学校、惠城区委党校均坐落于此,是惠州城市发展的新窗口。位于演达大道辅路的上二小组入村口,因毗邻惠州学院而成为重要的形象展示节点。村委会特别在此处栽种了非洲茉莉等观赏植物,将其打造成为展示村庄风貌的“绿色名片”。
在建设美丽庭院方面,河二小组李大哥家的庭院宽敞开阔,地面铺设着红色砖石,与房屋的素白墙面相得益彰,中间留出一方规整空地,四周环绕着花坛。花坛内错落有致地种植着龙血树、假连翘、棕竹、金钱榕等植物,四季常青,生机勃勃,彰显了庭院主人质朴自然的审美趣味。
绿美之“美”,美在乡风文明的持续提升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环境之“形”,更在于乡风之“魂”。
马庄村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将家风家教与之相融共促、走深走实,推动“庭院颜值”向“文明内涵”升华,共发动建设美丽庭院23户。在评选活动中,村内党员带头行动,主动参与评选,积极分享自家的好家风故事,以实际行动为村民树立榜样。评选出的美丽庭院户分别提出了“热爱祖国”“勤俭持家”“睦邻友好”“敬老爱幼”等家规家训,以“小家之美”传递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将家庭美德融入庭院建设,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此外,下马庄小组也通过让廉洁文化和小组自治公约三字经上墙的方式积极宣传乡风文明理念。在下马庄党建广场,廉洁文化墙上的“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标语格外醒目,与对面的自治公约形成精神共振——公约不仅展现了下马庄的悠久历史,更号召全体村民“爱国家、爱集体”,要求村“两委”干部“讲团结、把力协”。
从私人领域到公共空间的文明浸润,使睦邻友好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让乡风文明既有墙上的规约,更有心底的认同。
绿美之“美”,美在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马庄村持续挖掘“赵佗文化”底蕴,积极链接上级资源,成功争取区政协资金支持,在下马庄小组精心打造了“赵佗文化”入口小公园,将生态建设与历史文脉相融合。小公园毗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军泉。将军泉历史悠久,相传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平叛时,曾驻兵惠州九岗山一带,他特命人在此开凿泉井专供帅府人马饮用,故得名“将军泉”。两千余年来,将军泉始终清澈见底,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堪称惠州千年名泉。而此前,马庄村已借和美乡村建设之机,精心打造了将军泉历史文化区,与新建的“赵佗文化”入口小公园相互映衬。公园内,赵佗的历史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化墙和南越版图呈现出来,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读。同时,公园内还贴心设置了取水点,方便村民和游客在赏景纳凉时品味清冽的泉水,感受“古泉润今村”的独特韵味。
从“种树皆待春”的期盼到“夏木阴阴正可人”的繁盛,马庄村在党建引领下,因地制宜走出了绿美乡村建设之路。接下来,马庄村也将持续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全域建设美丽庭院,参与植绿护绿,让马庄的生态底色更足,为绿美惠州建设贡献更多马庄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吴嘉莉
图片:河南岸街道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