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这里有一只,那里有一群!驱车缓慢行驶在田间道路,窗外随处可见翱翔、觅食的水鸟,仿佛置身一片生命律动的生态栖息地。“人来鸟不惊”的画中景致就出现在粤东地区汕尾市陆丰市潭西镇东山村。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特别策划:农田上来了“不速之客”
野生鸟类是生态晴雨表。近期,《南方》杂志记者采访发现,在东山村内约一平方公里的湿地上,竟累计观测到约全省鸟类种类总数的1/5,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让当地面临生态物种与村民生产生活如何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世界最美水鸟”落户东山村湿地
村民庄叔在当地养牛已有9年,他的简易牛棚正好位于这块由抛荒农田形成的湿地的核心位置附近。
“刚开始养牛那会,我第一次遇见紫水鸡,当时一共只有7只。”庄叔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听!‘咕—咕—咕—’,声音拉得长,那就是它们了!”
紫水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邬子江/摄
紫水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邬子江/摄
紫水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陈惜辉/摄
紫水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陈惜辉/摄
庄叔的牛棚是观察紫水鸡的最佳地点,从这里往外看,目之所及,不时有多只头顶威风凛凛的红色额甲、身披紫蓝色带有金属光泽羽毛的紫水鸡在不远处踱步觅食。“紫水鸡是一种警惕性很高的水鸟,但现在它们信任我们。”庄叔自信地说。
紫水鸡,鹤形目秧鸡科鸟类,一般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有着“世界最美水鸟”之称。由于种群数量很少,紫水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1997年,广东海丰在野外首次观察到紫水鸡,从而证实该物种在广东的存在。
“这块湿地是各种因素交错影响,机缘巧合而形成的,为野生鸟类提供了非常好的栖息地。”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野生动植物监测室副主任胡喻华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胡喻华分析,潭西镇河网密布,是水稻种植大镇。东山村位于多条河流的下游,又临近出海口,河沟交错,由于水源补给充足,部分土地逐渐沼泽化,香蒲、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繁衍扩大,非人工逐渐演替为具有自然湿地功能和景观的草本沼泽。香蒲和芦苇丛是紫水鸡营建巢穴的理想场所,吸引紫水鸡选择在此栖息繁衍。
胡喻华在“紫水鸡家园”调研。
胡喻华在“紫水鸡家园”调研。
智能监测杆
智能监测杆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湿地核心位置安装的智能监测杆拍摄到多份紫水鸡、苍鹭、斑嘴鸭等鸟类的活动影像。根据近两年来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监测和观鸟爱好者通过观测及拍摄记录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在东山村湿地记录到的鸟类有10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27种,包括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彩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紫水鸡、白琵鹭、小天鹅、褐翅鸦鹃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
多方合力,守护“百鸟乐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东山村湿地紫水鸡等水鸟的保护,得到了政府、村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重视和支持。
附近村民观看“爱鸟周”摄影展。
附近村民观看“爱鸟周”摄影展。
“爱鸟周”摄影展吸引不少家长带孩子过来进行爱鸟科普。
“爱鸟周”摄影展吸引不少家长带孩子过来进行爱鸟科普。
“前阵子‘爱鸟周’,我们刚举办完紫水鸡家园摄影作品宣传展。”潭西镇副镇长陈文德表示,当地正在研究部署强化保护管理措施,充分动员和调动各方力量,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猎捕、交易和经营利用候鸟等野生保护动物的违法行为。在东山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偶有不法行为,大家会主动报告给森林公安。
如今,东山村已经悄然汇聚了近200只紫水鸡,成为国内紫水鸡较大的一个居群,而紫水鸡观鸟棚被广大的鸟类爱好者冠以“紫水鸡家园”的美称。
东山村湿地不仅是紫水鸡的家园,还是各种水鸟越冬的理想场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介绍,以往白鹤、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是在我国长江流域,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种群扩大,有一些也会到广东越冬。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美生态建设的推进,潭西镇逐渐成为鸟类栖息地和观赏胜地,吸引了大量生态摄影师和观鸟爱好者前来观赏拍摄。
2024年4月,鸟类摄影爱好者刘小鹰在东山村拍摄到白鹤、彩鹳和东方白鹳同时出现的画面,当日东方白鹳数量高达100多只。据了解,这三种候鸟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白鹤属于汕尾首次记录,而“两大一小”的白鹤同框画面在省内也较为罕见。
“见到紫水鸡,感觉就像中了大奖!太珍贵了,得保护起来。”黄真是一名爱鸟人士,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
观鸟棚建成后,摄影爱好者可以在不干扰紫水鸡等鸟类的前提下,进行多角度、多机位的拍摄。
观鸟棚建成后,摄影爱好者可以在不干扰紫水鸡等鸟类的前提下,进行多角度、多机位的拍摄。
他和养牛户庄叔是搭建观鸟棚的提出者。他们与汕尾市林业局、当地政府共同进行合作,连同多名生态摄影师,共同建了一个东山村公益性观鸟棚。“不少国内摄影师驱车前来,但人类走动会惊扰到紫水鸡,摄影师之间也互相干扰。”黄真表示,东山村牛棚周边现在布置了观鸟棚,实现“人鸟隔离”。黄真还呼吁各位爱鸟人士共建“紫水鸡家园”。
探寻和谐共生的“最优解”
众多珍稀野生鸟类的到来,让东山村湿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与此同时,随着鸟类群体的不断增多,不少问题也日益凸显。
2025年3月,紫水鸡家园出现的湿地景观。
2025年3月,紫水鸡家园出现的湿地景观。
3月带着细雨的东山村,恍如濡湿的宣纸上肆意泼墨而成的南国水墨画,“紫水鸡家园”所在地的水位,也慢慢高出了四周的坑沿。
《南方》杂志记者采访发现,部分田地因渗水等原因被抛荒多年,形成了自然湿地。目前东山村湿地尚未纳入湿地建设规划,导致管理主体不明确,生态保护缺乏科学规划,长期来看,将对该地鸟类群体的保护产生较大影响。
胡喻华建议,针对东山村湿地目前现状,可以考虑建设一个小型湿地保护区,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鸟类群体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确保鸟类群体安全。
面对鸟类群体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如何平衡好护鸟和防鸟的关系,如何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同时也保护好村民的利益,是东山村湿地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世界鸟类手册》统计显示,地球上有超过1000种鸟类会取食农作物。鸟类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些鸟类迁徙区域、栖息地与农田、水产养殖区高度重合。
东山村湿地是水鸟栖息的家园,同时也是人类开展农耕、渔业养殖等活动的场所。近年来,随着鸟类活动范围扩大,候鸟到附近鱼塘和农田觅食频有发生,也让当地村民遭受一定经济损失。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农业生产领域,鸟类诚然因为采食和粪便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但其控制农作物害虫和传播花粉等行为具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汕尾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局依据《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投入15万元专项资金,连同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包括东山村的全市范围内,凡是野生动物带来的农业损失,都在保险范围内,村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相应赔偿”。
2025年3月, 村民正在春耕,吸引大批水鸟过来觅食。
2025年3月, 村民正在春耕,吸引大批水鸟过来觅食。
“东山村湿地虽未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但其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省内少见,应该加快探求有效保护途径。”中山大学教授刘阳说。
刘阳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悖论,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翼。如何管理鸟类以有利于农作物生产,如何让生产者理解并且珍视生物带来的益处,如何针对不同鸟类生物习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摆在不同相关利益方面前的课题。
生物多样性奇迹的背后
“和美家园”如何守?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就在一个半月前,“紫水鸡家园”刚迎来了一批小成员。每年雨季来临前,紫水鸡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寻找一个高于水面的地方,用漂浮物和蓬松茅草搭建小窝,孕育下一代。
专家提醒,广东是全世界一个重要的候鸟越冬地。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多地观察到野生鸟类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而农村容易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盲区。
面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鸟类等“不速之客”,当地如何依据有关条例,依托生态优势,找到一条生态保护、物种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和谐共生之路,是地方生态建设需要交出的实践答卷。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我国南方,农田耕作集中在4至10月,而鸟类活动高频期在10月到次年2月,两者具有错开空间的可能。东山村应充分让农业生产和野生动物保护平衡起来,在加强护鸟的同时也应保障农户利益,从而让水鸟能在这里找到适合栖息的生态位,也丰富东山村的生物多样性。
以文明之智,护生态之美。“紫水鸡”已经成为东山村的特色标签。在加强飞鸟保护的同时,政府部门与有关专家应在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破题生态价值转换新密钥,帮助东山村湿地成长为人鸟共享的“和美家园”,从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陈海燕 唐勇军 莫丽婷
【本文责编】刘龙飞 刘树强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