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八次会议指出,当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需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破局开路,持续激活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本周“百千万 粤改行”的主题为“县城更新”,集中展现各地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今天推出第一期:清远连州“四个规划”探索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
县城作为城镇体系重要部分,有力支撑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来,清远连州市以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创新构建“科学规划定方向、产业规划强动能、民生规划筑根基、融合规划促协同”的“四个规划”实施体系,探索出县城“引人、聚人、留人、融人”的发展路径。
截至2024年底,城镇化率跃升至47.98%,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8.27平方公里,民族工业园产值突破110亿元,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新增优质学位7860个,建成“15分钟生活圈”,打造了宜居韧性且兼具活力的现代化县城。
科学空间规划
释放县城引人“强磁力”
科学的划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连州市通过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连州让自身成为各方人才向往的热土。
明晰城市定位,锚定发展走向。连州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邀请国内顶尖团队精心编制《连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确定“一心三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结构,将城西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汇聚名校、名医等优质资源的核心区域,对“三连”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同时,出台《连州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燕喜新区为扩容提质的主阵地,并为其量身定制专项规划。
创新区域格局,拓展发展空间。创新构建“一核驱动、双带协同”的发展格局,以县城中心城区为发展极核,打造“东南优生态、西北强产业、中提品质”发展主轴。东南部湟川河流域生态带凭借独特的山水风光与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文旅商”融合产业,湟川三峡-龙潭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成功范例,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西北部连州大道产业经济带则推动产业与城市的深度互动,吸引产业人才扎根。中部聚焦老城区功能升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
创新开发模式,打造示范样板。燕喜新区首创“单元开发”模式,将规划区划分为七大功能单元。每个单元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并预留充足的产业弹性空间。单元内同步配建学校、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环境。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成功引进顺盈广场、粤湘桂国际汽贸中心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达110.5亿元,燕喜新区城市设计“粤美县城”作品还获评省级优秀规划设计项目。
依托产业规划
搭建县城聚人“大平台”
产业是县城集聚人口的核心驱动力。连州围绕产业升级制定科学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作,强化人才引育,搭建起人口集聚的广阔平台。
实施精准招商,打造产业集群。连州聚焦智能装备、新能源、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建立“链长统筹+专班推进”的招商机制,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2024年以来,连州成功精准引进海腾智能装备等34个优质项目,引资176.8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8.18%,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百亿。通过“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和“亩均效益”评价体系,连州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深化区域协作,拓展产业版图。连州积极深化“湾区研发+连州制造”的区域协作模式,创新设立“连山飞地园”“黄埔·九陂园”,成功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六个百亿级产业”,入园项目总投资355亿元,实现创新资源与制造能力的优势互补。连州投资30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厂房14万平方米,并配套人才公寓、学校、商业中心,打造“三生融合”的产业社区。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8000名乡镇劳动力就近就业,形成“园区带镇、镇带村”的联动格局。
坚持引育并重,激发创新活力。连州实施“雁归计划”,建立“产业需求+人才目录”双清单,建成省级博士工作站和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7760人次,为园区输送大量产业工人。创新“产业发展第一书记”机制,选派致富带头人驻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30%,帮助2000名村民就业。连州还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建“双百行动”项目19个,推动高校资源直接赋能县城规划与产业升级。近三年,连州引进高层次人才68人,并配套住房、教育等保障措施,人才回流率显著提升。
聚焦民生规划
筑牢县城留人“强支撑”
优质的民生保障是留住人口的关键。连州从教育、医疗、生活等方面着手制定规划,全方位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让人们安心扎根连州。
优化教育规划,打造教育高地。连州始终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投资14.01亿元新建扩建学校6所,与广州六中合作创办实验学校,新增优质公办学位7860个,有效缓解“入学难”问题。通过“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连州推动师资均衡配置,吸引386名教育人才回流,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55.79%。2024年,连州中考平均分跃居清远市第二,县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人才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更愿意留在连州。
健全医疗规划,筑牢健康防线。连州聚焦“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投入8亿元实施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市慢性病防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外迁扩建等项目,扩建建筑面积106125.98平方米,新增床位839张。建成“连州模式”紧密型县域数字医共体智慧医疗平台,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远程协作机制,县域内住院率提升至90%以上。创新“县招镇用”人才机制,连州引进三甲医院专家18人,培育本土骨干54人,医疗服务能力跻身粤北前列。
推进智慧规划,提升生活品质。连州以“15分钟生活圈”为理念,投资6.12亿元实施交通畅联工程,新建改建道路193公里,打通断头路18条,中心城区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创新“微改造+精提升”模式,建成海阳湖中央公园、三江河碧道等生态空间,打造“口袋公园+碧道经济”模式,发展特色餐饮、民宿集群,日均人流量超2000人次,塑造县域“周末+夜间”经济新增长极,新增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同步推进智慧化升级,连州建成5G基站150座、智慧停车位3152个,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屏统管”。
深化融合规划
绘就县城融人“新画卷”
推动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连州从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深化融合规划,促进人口与城市的全面融合。
推动生态融合,打造绿色家园。连州创新构建“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机制,刚性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完成矿山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连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98.1%,主要河流水质100%达标。投资1.27亿元建成城南污水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万吨/日;同步实施“路安工程”,全市累计完成道路环境综合整治问题3296处,统筹571公里道路绿化美化,形成“水清岸绿、路景相融”的生态廊道。以森林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连州打造250公里花果经济带,串联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形成“好游、好吃、好赚钱”的绿美产业链。
促进文化融合,传承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连州注重文脉传承,完整保留中山路骑楼建筑群等历史风貌,引入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新业态,让老城焕发新活力。积极举办“连州民俗文化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强居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发展过程中,创新采用“文旅+摄影+非遗”的模式,依托摄影年展平台活化文物场馆、开展非遗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深入了解连州文化。
强化治理融合,共建美好家园。连州聚焦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在老旧小区改造领域,连州对市区63个小区推行“居民共商共建”模式,变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激发居民积极性,使其从旁观者变身全程参与者。改造融入低碳理念,采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开展外墙保温工作,既降低能耗、推动绿色发展,又提升居住舒适度,惠及2321户家庭。社区治理过程中,连州创新治理路径,鼓励居民投身社区事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