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获奖成果都在研究什么?|经济粤评

南方经济智库 2025-10-13 19:38
00:53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解释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规律

北京时间10月13日17时45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获奖,他们共同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的相关现象。

其中,第一获奖者乔尔·莫基尔分得一半奖金,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共享另一半奖金。前者受表彰的研究成果是“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后两者则是“创造性破坏下的持续增长理论”。

研究成果看着深奥,聚焦的却是实际问题,比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印度?

新能源车崛起,燃油车企怎么办?

……

各类问题的研究,无不指向经济增长理论;而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则堪称当代该领域的中流砥柱。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三位学者的研究轨迹覆盖了从历史溯源到理论建模再到政策应用的完整链条,这种跨时空的研究格局在当代经济学界极为罕见;今年的获奖成果则揭示着当代经济学的新趋势:加速从“解释世界”,转向“改造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在印度?

莫基尔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是技术史与经济史交叉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该校官网的介绍显示,莫基尔专攻1750年—1914年的欧洲经济史,目前致力于探究欧洲社会技术进步与“有用知识”积累的经济与思想根源,以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朱克力说,莫基尔的获奖成果“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本质是回答“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同时期的印度”。莫基尔的研究揭示,仅有技术发明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首先是“有用知识”的积累机制,比如英国皇家学会这类知识共享平台的存在;

其次是制度环境的包容性,专利法等产权保护制度让创新者能获得合理回报;

最后是文化价值观的转变,社会必须形成对实验科学的尊重态度。

“以蒸汽机为例,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英国通过专利制度确保其收益,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对蒸汽动力的需求催生了规模化应用场景,这种制度—市场—文化的三重驱动,才是技术转化为持续生产力的关键。”朱克力说。

此外,莫基尔的代表作《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系统论证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如何推动科学知识向技术转化的进程。朱克力认为,莫基尔提出的“增长的文化”理论,彻底重构了学界对工业革命动力的认知框架。

如何看待“燃油车企的阵痛”?

眼下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时,如何看待其“破坏”传统燃油车企业的现象?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模型旨在解决此类问题。

阿吉翁和豪伊特分别来自法兰西公学院和美国布朗大学,“创造性破坏下的持续增长理论”既是本次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也是两人所著同名论文。文中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其中由竞争性研发部门产生的“垂直创新”是增长的终极源泉。研究成果显示,未来研发越活跃,现存创新带来的租金就越可能被迅速摧毁,从而抑制当期的研发动力。这一成果被描述为“创造性破坏”,两位科学家用差分方程刻画了模型的均衡点。

“他们构建的数学模型首次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可验证的经济命题。”朱克力说。根据“创造性破坏”模型,在“新能源车—燃油车”的破坏过程中,会释放出三效应: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产品,新能源产业链创造新就业,传统车企被迫转型带动技术扩散。

应用该模型不仅能解释“新能源车—燃油车”更替中的变化,也能解释诺基亚等企业衰落,但催生了移动应用经济、共享经济等全新增长点,最终推动全球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现象。

“这种动态过程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更替,虽然旧物种消亡,但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反而增强。”朱克力说,“这项研究成果使政策制定者能够量化评估创新对就业、产业结构的动态影响。”

聚焦“可持续增长”核心问题

至此,今年诺贝尔奖所有获奖者均已出炉。朱克力认为,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呈现出三个显著转向:从抽象理论建模转向解决现实问题,从静态均衡分析转向动态过程研究,从单一学科视角转向跨学科融合。

“从2021年劳动经济学实证研究获奖,2022年银行危机研究获奖,2023年性别差异研究获奖,再到今年创新驱动增长研究获奖,这些选择都直指当代经济最紧迫的命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朱克力说,这种转向实质反映了学界对‘经济学解释力’的重新定位,当全球面临技术革命、气候危机、社会分化等多重挑战时,理论必须具备指导政策实践的能力。

朱克力观察到,在新经济领域,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比如低空经济研究需要同时考量技术可行性、空域管理制度、消费市场需求三个维度,首发经济研究则要融合品牌运营、城市空间规划、消费者行为等多学科知识。

“这些实践表明,当代经济学正在从‘解释世界’转向‘改造世界’,今年的获奖成果正是这一转型的标志性注脚。”朱克力说。

采写/翻译:南方+记者 邵一弘

剪辑:南方+记者 邵一弘 杨奇

编辑 王露纯 彭正子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