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人机航拍“偷窥”丨这能刑吗?
近日,杭州黄女士洗完澡去阳台拿取衣物时,竟发现一架无人机悬停在窗外正对着自己,引发居民对隐私安全的担忧。而这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无人机侵扰个人隐私事件频发:
江苏宜兴一飞手高空偷拍不雅视频、上海温泉馆女宾区遭无人机窥视、海南三亚旅客阳台泡澡时疑似被无人机偷拍……利用无人机违规偷拍他人隐私,这能刑吗?
【省流版】
1.若查实利用无人机偷拍他人私密活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而若偷拍传播的内容属于他人隐私,依据刑法有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形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传播淫秽物品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等。
3.如果在军事禁区等敏感区域偷拍,泄露国家机密,还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情节严重者处3~7年有期徒刑。
【完整版】
这可以刑!首先,若查实利用无人机偷拍他人私密活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024年7月,浙江宁波包某操控无人机在居民楼外盘旋,逐户拍摄开灯房间,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法院认为其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构成偷窥、偷拍他人隐私。
而若偷拍传播的内容属于他人隐私,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如果涉及色情、淫秽信息并进行传播,达到法定情节即可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若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触犯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此外,除了偷拍公民个人隐私,如果在军事禁区等敏感区域偷拍,泄露国家机密,还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情节严重者处3~7年有期徒刑。
在福建的一起案例中,无人机爱好者李某为吸引粉丝,操控无人机拍摄某部队雷达站部署,制作的短视频阅读量超4000次。经鉴定,视频包含“机密级”国家秘密,最终李某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获刑10个月,作案工具被没收。
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将无人机“黑飞”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在禁飞区、管制空域(如机场、车站、大型活动现场)违规飞行,轻则警告罚款,重则拘留并没收设备。
无人机技术本为便利生活,却被少数人异化为窥探工具。从居民窗前到军事禁区,从偷拍隐私到传播牟利,每一次“越界”都可能触犯法律的“红线”。广大飞手务必严守法律底线,社会各方也需凝聚合力,严格落实无人机登记备案制度,加大对“黑飞”“乱飞”行为的惩处力度,斩断伸向公民隐私的“黑手”!
统筹:祁雷 张梓望 杜玮淦
文字/出镜/摄像/剪辑:南方+记者 李乾
海报:吴颖岚 潘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