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广东清远英德市青少年宫内青春飞扬,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大赛决赛在这里成功举办。来自全省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一堂,以一场特别的“成果展”,亮出了他们在英德实践的“硬核”成绩单。
图为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到英德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大赛(决赛)后合影
图为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到英德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大赛(决赛)后合影
播下种子,等一场花开
三年前,英德开始了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英德创新构建美育融合、青创赋能、校地联建三大模式,组织高校青年通过“三下乡”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基层。
这是一场青春的接力。近三年来,100余所高校、400多支团队、近万名师生先后来到英德,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他们带走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留下的是76个省级以上表彰、41个优秀团队、15支典型案例队伍和1个深入人心的品牌项目。
在英德的乡间,大学生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耕读者”实践队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他们在九龙镇金造革命老区打造原创实景红色剧本游戏《金造起义》,让党史学习教育从静态宣讲变成了沉浸式体验。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们用《感悟清远非遗魅力——壮锦》等情景剧,让理论宣讲有了艺术的温度。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学子用画笔点亮了乡村。他们在黄花镇绘就303平方米主题墙绘,将永丰古桥、老虎谷漂流等特色地标,以及舞狮、美食等文化符号永久地留在了乡村的墙壁上。与此同时,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艺术夏令营”,为当地孩子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图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艺术夏令营”
图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艺术夏令营”
最动人的是生态与教育的相遇。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启迪”突击队联合清远市华侨中学学子,将英德红茶的生态资源转化为40节梯度化课程。从茶叶加工到叶绿素提取,孩子们在实验中认识了家乡的宝贵资源。
给产业插上青春的翅膀
青春创意与乡村产业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广州新华学院“艺新艺邑”突击队手中,九龙镇的桑芽菜有了可爱的“小芽宝”形象。这个创意不仅让农产品变得生动起来,更与河头村农企达成了商标合作,为当地农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州大学“拾光兴农”突击队则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们为麻竹笋、丝苗米、灵芝等特色农产品制作中英法三语宣传片,让客家文化随着农产品走向世界。
图为广州大学“星火梅寨”突击队在直播销售该市横石塘镇龙华村夏黑葡萄
图为广州大学“星火梅寨”突击队在直播销售该市横石塘镇龙华村夏黑葡萄
而在横石塘镇龙华村,一场夏黑葡萄直播创下了销售新高。广州大学“星火梅寨”突击队在五天内带动销售额增长268.4%,日均点赞超10万。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让相遇成为常态
为了让青春的足迹留得更久,英德创新建立了“基层点单—团委派单—高校接单”的服务模式,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从“三下乡”向“常下乡”转变。
“校地通”小程序成了连接基层需求与高校资源的桥梁,2025年累计对接项目187个。线下,“母校—英德”高校联络站让1200名清远籍学子循着乡情返乡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化身校地共建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在这里打造了“艺术科创公益夏令营”“非遗小传人成长艺术夏令营”等品牌项目,累计开展活动2000余场。
通过“返家乡”“展翅计划”提供的实习岗位,以及“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果大赛、“青春打call百千万”短视频征集等活动,青年们在乡村振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场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英宣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春霖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莫群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