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开幕,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大势?

南方评论 2025-10-20 16:27

文 | 王庆峰

10月20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多项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观察大国经济,应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字看趋势。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大势?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一)

从五年规划的实施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揭示了宏观经济治理的底层逻辑——以五年规划为战略锚点,既立足于短期的经济波动,也着眼更长远的预期,引导“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应变克难、稳健前行,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年均实际增长5.5%,远高于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今年,中国GDP总量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经济形成了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面——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很大,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突出,进出口保持韧性和活力,供给和需求两侧都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体制优势、供给优势、需求优势、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

正在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对“十五五”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下一步的关键是贯彻落实,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二)

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支撑来看经营主体的活力。

经营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活力体现着经济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两新”“两重”政策加力扩围,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整治“内卷”等一系列政策发力显效,既为当前经济运行稳住了底盘,也为长远发展蓄势增能。

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产业链配送不断提速。9月份,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制造业PMI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上升。前三季度,货物、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4.8%、4.4%。

这意味着什么?

放在1天的刻度内,意味着超过1万列铁路旅客列车在神州大地上穿梭开行,近340亿元实物商品在网上交易买卖,超过5亿个快递包裹投送到消费者手中,有1200多亿元货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进口或出口贸易,2.4万户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萌发生长……

积小流以成江海。各类经营主体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业兴业的“空气”和“土壤”。当前,相关部署举措传递出为企业打造更好发展环境的鲜明信号。各方期待,营商环境之“优”进一步促进经营主体之“活”,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积极态势。

(三)

从国际局势的变化来看我国经济的韧性。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

面对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坚决回击。从“天塌不下来”的从容,到“我们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的自信,再到“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明确立场,这些掷地有声的宣示,激励我们迎难而上,承受住了贸易保护主义和外需收缩的双重压力。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数据背后,是诸多亮点——

外贸“朋友圈”更加多元。民营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敢拼敢闯,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各地。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是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个。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总值的51.7%。

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动能。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机器人不断走俏国际市场,前三季度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风电出海跑出了“加速度”,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了23.9%;非遗产品焕发了新活力,在海外广受欢迎。

社会信心持续回升。投资中国、共赢未来,成为全球投资者普遍共识。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出口企业信心指数连续5个月回升,进口企业信心指数也连续3个月在回升,越来越多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前景、“做多”中国资产。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中国号巨轮是吹不倒、压不垮、打不破的响当当的“经济航母”,必将无惧风雨、一往无前。

编辑 朱琦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