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文化周沪上“启航”,“其命惟新”大展揭幕 | 视频集锦

作者 杨逸;仇敏业;杨奇;王涵琦;张冠军;徐子茗;张晋 2025-10-18 18:03

10月18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式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和上海的省市各级领导嘉宾、国内知名艺术家及各界代表共同出席见证。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10月18日至11月15日期间,将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活动,生动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新活力与多元魅力,推进两地文化深度交融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醒狮灵动起舞,英歌铿锵腾跃,在两大岭南非遗亮相迎宾之后,开幕式正式启幕。广州粤剧院带来大型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选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作为本次文化周的核心活动之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正式启幕,即日起展出至明年1月18日。展览汇聚约800件/套广东美术精品力作,展陈面积近2万平方米,设置有七大主题板块与三个特别项目交织叙事,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系统的策展架构,全面呈现广东美术百年间的革新历程与辉煌成就。

让岭南惟新精神与海派包容气度“交融”

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屈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站总策展人王绍强致辞发言。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广东美术与上海美术各自绽放光彩,又始终相互映衬。”屈健表示,此次粤沪合作举办展览,是两地美术家交流的盛事,也是中国美术的重要聚会,为中国美术界提供了跨区域的文化协作的典范。

屈健在致辞中说道:“希望大家能从此次展览的百年佳作中,深刻汲取岭南画派‘其命惟新’的革命精神和海派艺术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把地域美术创作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之中,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林蓝表示,沪粤两地虽然跨隔千里,却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交相辉映。“我们一起奉献了大批的美术精品,成就了众多的名家大师,筑起了座座的艺术高峰,也为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她进一步指出,这一次盛大热烈的美术交流,正体现了中国美术的革新与融合发展之路:“我们期待两地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更多跨地域的高水平的美术项目,也期待我们两地的艺术家从百年文脉中汲取力量,让岭南的惟新精神与海派的包容气度,在新时代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01:25

林蓝:广东美术百年溯“缘”,一份给上海的“礼物”

王一川在致辞中表示,沪粤两地犹如两颗璀璨明珠,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岭南画派和海派都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两者在艺术主张上均呈现出锐意进取、雅俗共赏的审美共性。这不仅是在艺术主张上的体现,更使得两座城市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舞台,以其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上海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同为国家重点美术馆,肩负着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使命。本次展览也将成为两地艺术界深度对话的重要契机。

王绍强表示,这场展览不仅呈现历史的厚度,更激活当代的思考:“今天,我们把这份厚重的文化礼物带到上海,带到这座中国近现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我们相信,展览的落地,不仅是对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回望,更是对未来文化合作的展望,是对‘其命惟新’精神的再出发。”

活动现场,8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上海市民代表,获颁“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宣传使者”荣誉称号。他们将带动更多市民走进本次展览,欣赏和了解广东美术,推动粤沪文化更紧密交流。开幕式尾声,艺术家与市民代表共同为本次文化周揭幕,宣告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正式启动。

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上海展出期间,广东美术馆与上海美术馆共同策划推出12场高水准、深层次的“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活动。同时,开设多场“上海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绘画体验、专家导赏、Artwalk画中游、艺术脱口秀等活动,搭建起富有建设性的跨区域文化链接,实现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旅。

沪上名家齐聚,两地文艺家深度对话

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现场,沪上美术界名家齐聚,展开了一场关于岭南画派艺术精神与沪粤文化交融的深度对话。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成为连接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精神桥梁,引发了学界对百年广东美术现代性征程的集体回望与思考。

一踏入9号厅“激情岁月”展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一眼便看到汤小铭代表作《永不休战》和潘嘉俊的《我是海燕》。“画面中鲁迅先生虽面带病容,但眉宇间迸发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毅;与之呼应的《我是海燕》则以浪漫笔触塑造了暴风雨中攀援接线的解放军形象,飘飞的斗篷化作海燕翅膀,成为我们整整一代人追寻光明的精神图腾。”他深情阐释,“这种精神力量曾照亮我青年时期的迷惘。”

01:55

毛时安:一次向岭南画派的历史致敬,一曲沪粤文化的深情恋歌

毛时安解释,“其命惟新”源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古老智慧,既是我们民族坚韧不拔向前的历史性语词和理念,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02:00

陈家泠:海派和岭南派是现当代艺术两座高峰

“我感觉很亲切、很兴奋、很感动,因为这里面有好多是我的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指出,在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和广州如同两座姊妹城市,海派与岭南画派也是现当代艺术中的两座高峰,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次展览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也起到启发、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01:06

项苙苹:这是广东美术的百年大展,也是上海美术的盛会

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对上海来说同样是一场美术的盛会。早期广东美术家百分之八九十都曾经在上海活动。”上海美术馆首席策展人项苙苹表示,时至今日,广东与上海之间仍有大量类似的交流互动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我认为未来两地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面向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立足当下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在展览、艺术创作、艺术家驻留、出版物以及数字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互动。”

01:51

陈翔:岭南画派的成长与上海有不解之缘

“这是我看到的关于广东美术展览里印象最深的一次。”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馆原馆长陈翔表示,此次展览是对广东美术百年的回顾及现状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陈翔指出,岭南画派的成长与上海有不解之缘。岭南画派当初自称折中派,所取的路径是用日本绘画的一些技法来改良中国传统绘画,意在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拥有独特的文化生态,岭南这些主张融合中西的艺术家到了上海之后,也开始发展壮大。

在他看来,岭南画派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深植的革命基因。“这些艺术家多数身兼革命家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先投身社会变革洪流,再将革命精神注入艺术实践,使岭南画派在中国画现代转型进程中展现出比海派更为激进的革新姿态。”

他还特别提及“岭南画派”命名与上海的渊源——刘海粟先生最早提出“岭南画派”概念,直至1952年才获公认,此前长期被称为“折中派”。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和岭南画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次大展是一次向岭南画派的历史致敬,一曲沪粤文化的深情恋歌。

01:42

朱国荣:讲“海派”离不开“岭南派”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朱国荣从个人记忆出发,勾勒出广东美术对上海几代人的深刻影响。作为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艺的艺术家,他回忆当年为收藏《我是海燕》画片专门购买杂志的往事,指出除北京外,广东、浙江、四川三地美术都对上海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他看来,“讲海派离不开岭南派”并非虚言,上海海派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广东岭南派的发展。

多维呈现湾区文艺多元共生气象

据介绍,本次文化周期间,共有7台14场舞台剧目在上海多个场馆集中上演,涵盖舞剧、粤剧、话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均为粤港澳大湾区近年的原创精品,共同勾勒出湾区文艺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质。

18日晚,广州粤剧院倾力创排的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广州歌舞剧院舞剧《英歌》、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携当代杂技舞蹈剧场《站台》在上海不同剧院同时华丽绽放,为上海观众带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展演盛宴。

10月18日至19日,多场岭南非遗艺术在上海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南浔分会场上演,集中展现岭南非遗活态传承的优秀成果。广州南国醒狮团精心创编《狮王争霸》,生动展现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普宁南山英歌队在文化周献演《雄风》,传递普宁英歌的千年气韵。

开幕式当天上午,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及联合展区举行,19家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代表性的文艺院团及文化机构,集中向海内外展示推介大湾区优秀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现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文化活动交流、精品剧目交流、人才交流三方面,进一步推动更高层次更紧密的合作。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王涵琦 徐子茗 张晋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张冠军 徐子茗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统筹:李贺 李培 毕嘉琪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