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养生有3要点

广东中医药 2025-10-10 07:57

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即便四时如夏的广东,也迎来了秋凉之意。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大科主任蔡业峰教授提醒大家:寒露时节,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防风防寒,邪气不袭人

中秋与寒露先后到来,团圆的温暖冲淡了些许秋凉之意。最近广东地区台风轮番登陆,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加大,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是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这个时间段,做好防风防寒很重要。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秋风带着燥邪与寒邪,最容易从口鼻和皮肤侵袭人体。蔡业峰教授表示,“‘春捂秋冻’虽有一定道理,但需因人而异。体弱的老人、儿童以及素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关注天气,早晚出门备件薄外套,注意保护颈部、腹部和关节,避免受凉。”

登高欢聚,润肺化悲秋

秋季草枯叶落,人容易产生凄凉、忧郁的“悲秋”情绪,这与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密切相关。“悲秋易伤肺,调心亦养身。”蔡业峰教授提醒,此时要主动调节心态,多参与家庭和社交活动,让团聚的温暖驱散孤独感。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面对悲秋,张九龄的诗已经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登高望远抒怀。蔡业峰教授建议,通过听轻快音乐、亲友畅谈、登高望远等方式,可舒展肺气,保持情绪乐观。

日常还可多按揉合谷穴与太冲穴(合称“四关穴”),可有助于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秋燥来临,还要注意润肺。对于秋季高发的干咳、鼻塞等问题,日常可时常按揉:列缺穴(宣肺利咽)、迎香穴(通利鼻窍)、合谷穴(激发人体阳气,提升卫外功能)。

坚持穴位按摩可调理秋燥,助力正气。

循序引补,健康“贴秋膘”

中秋过后,秋冬进补的季节即将到来。不过蔡业峰教授提醒,此时不应立即大补特补,而应先行“引补”,也叫“底补”,为脾胃适应后续的滋补做好准备。

“经过一个长夏,人的脾胃功能偏弱,若突然大量进补,容易出现大家所说的‘虚不受补’。”蔡业峰教授提醒,此时饮食应甘润平和,可适当多吃一些山药、百合、莲子、银耳、雪梨等,既能健脾益肺,又能滋阴润燥,为身体打好基础,迎接接下来的深秋与寒冬。

此外,进补也非人人皆宜。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特殊体质或处于孕期/哺乳期,进行滋补前也应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营养师,进行个体化指导。

推荐养生汤方

1、日常清补润燥方

莲子百合瘦肉汤: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应对秋冬季干燥引起的口鼻干、心烦。

黄芪党参乌鸡汤:补中益气,增强免疫。适合气虚乏力、易感冒的人群。

2、针对特殊症状的辅助药膳

川芎白芷炖鱼头: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可辅助调理头晕和偏头痛。

天麻炖猪脑:平肝熄风、补脑安神(针对头晕和偏头痛的辅助调理)。

特别提示:本方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血脂、高胆固醇人群请谨慎选用或遵医嘱。

来源:羊城晚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