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科研投入经费位居榜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支持。科技型民企从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薪酬到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润滑”。然而,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遭遇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尤其是科技型民企,融资往往困难重重。
让更多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广东既有坚实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科技型民企“成长的烦恼”,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不断畅通融资渠道、持续降低融资成本,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每一颗创新的种子,助力破解民营科技企业越过“死亡谷”。
建行惠州分行支持广东纵胜5G产业园建设。建行广东省分行供图
建行惠州分行支持广东纵胜5G产业园建设。建行广东省分行供图
解燃眉之急
“创产品”架起发展生命线
科技的创新及应用离不开金融资金推动,金融实现价值创造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二者相伴相生。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一场金融革命。”
但实验室里的技术火花,常因金融血脉不畅熄灭在量产前夜。以银行领域为例,科技企业往往轻资产运营、缺乏厂房设备等传统抵押物,可评估信用数据有限,让习惯了传统风控模式的银行望而却步。当企业处于技术转化、急需资金扩大生产、承接新订单的关键期时,资金缺口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如何破局?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尝试打破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之间的鸿沟。
“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让我们在行业转型期抢占智能实验室新赛道。”在广州南沙东涌,某设备公司负责人梁先生自豪地介绍。他身后新落成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臂在智能实验台上划出精准弧线、智能通风系统自动调节气流参数,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精密检测领域。一年前,企业的智能生产线升级计划险些因流动资金搁浅,轻资产属性让他在贷款的道路上屡屡碰壁。“我们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营收的15%,但固定资产占总资产仅32%。”梁先生清楚融资道路不顺的主要原因。
这是大多数科技企业经营情况的写照——轻资产、无抵押、研发投入大,而这些经营状况成为他们融资路上的“拦路虎”。民营制造业的新增贷款规模与其在技术创新中的比重不相匹配。根据数据,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2%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让“老牌匠企”重焕生机的转机是今年3月。建设银行广东自贸试验区分行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企业的痛点,针对企业“无砖头抵押”的难点,精准为其发放500万元纯信用的“善新贷”,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破题科技金融大文章,今年3月,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针对困扰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顽疾,提出“接力式服务中型民企,重点突破科技型企业”。
在加大科技型民企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持续丰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产品供给,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差异化产品体系提升科技型民企信贷可得性。“针对科技型民企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持续推广科技研发贷、高质量科技快贷、科技转化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建设银行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中,“善新贷”“善科贷”专门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科创精新贷”专门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研发贷”“科技转化贷款”满足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成长阶段融资。对于成熟期的科创企业,“供应链金融”和“并购贷款”等服务,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广州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凭着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成功申请建行信用贷款“善新贷”。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纳米涂层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光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其技术在家电、建筑、汽车、轨道交通、通信电塔等多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产品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研发和运营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资金压力骤增。
得知此事后,建设银行广州增城支行通过“善新贷”为企业提供650万元信用贷款,助力企业有效扩充营运资金储备,加快企业研发速度。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可以快速承接新订单,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公司负责人说。
破融资之困
“看技术”重塑评价体系
传统商业银行信贷发放“重担保、重抵押”,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与科技企业金融需求较难匹配,金融服务质效有待提升。
针对科技型民企缺抵押、缺担保的融资痛点,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探索构建科技型企业专属评价体系。
从一家从事技术贸易服务的代理商,到拥有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97项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税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税信息”)董事长秦爱民回忆起创业岁月,显得颇为感慨。
在金税信息的成长过程中,为帮助企业加速成长,建设银行广州海珠支行客户经理“搬进”金税信息的办公大楼,向科技人员了解专利内容,详细撰写申报材料,将知识产权、成果价值等无形资产和创新要素从“一纸证书”变为授信额度。
支撑科技型民企“含金量”的,是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持续完善的“硬实力+软实力”多维评价体系,这一体系,让企业评估更科学全面。该分行通过丰富科技企业信息数据来源、挖掘税务、水电费等生产经营要素信息,优化财务、资金、股权投资等维度指标,迭代升级科技型企业多维评价体系,持续夯实“硬实力+软实力”的评价框架。
依托金税信息丰富的知识产权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建设银行广州海珠支行为企业提供贷款300万元。随着企业“含科量”的逐步累积,企业贷款额度提升至1000万元。
“多维评价体系”真正助力企业“含科量”转化为科技创新“加速度”。今年,金税信息成功中标了省内一批信创化改造重要项目,大额订单让企业现金流周转陷入紧张。时间紧迫之下,秦爱民再次找到建设银行广州海珠支行寻求帮助。该支行凭借《中标通知书》《政府采购合同》等资料,用数据系统综合分析公司经营情况,仅用5天便为企业发放1365万元采购款,生产排货日期丝毫未被耽搁。
“我们的梦想因为科技金融的助力而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秦爱民如是感叹。
大多数科技型民企有技术、有市场,却缺资金。在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过程中,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除了重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为突破口,综合科技含量、供应链等因素,创新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产品,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
在建行的助力下,南沙一家物联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轻飘飘的纸张”转变为“沉甸甸的信用”。这家企业通过智能识别技术精准区分安全隐患,设备一旦监测到火情等险情,就能联动气动灭火器快速响应。如今,企业希望把技术做精、把产业链做全,让更多家庭和企业用上这种“会主动灭火的摄像头”。但作为轻资产民营企业,其“实物抵押少”的特点,让扩张之路受阻。
在了解到企业难点后,建设银行广东自贸试验区分行的“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深入企业生产间、研发中心实地调研,详细梳理其技术优势、专利价值与市场布局。结合企业的多项发明专利,针对性配套了“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方案,成功解决了企业的资金缺口,为其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和专利里。”建设银行广东自贸试验区分行客户经理表示,建行正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的评价转化,更全面、更科学、更精准为科技企业立体画像和数字化赋能。
筑产业之基
“组合拳”激活创新生态
广东省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构建适配现代产业体系的多层次金融服务生态,拓宽科技型民企的多元融资路径,畅通股、债、贷融资渠道,将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充沛的成长动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发挥集团牌照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基金、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工具,为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在惠州惠阳区,广东纵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纵胜”)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片片轻薄坚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鱼贯而出。这些被誉为“工业黑金”的高端材料,即将应用于全球知名电子品牌的旗舰产品中。
时光倒流三年,这家如今风头正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曾因资金链紧绷而为难。为此,2022年首次合作时,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就给予1亿元综合授信。“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财务报表,更是他们实验室里的创新活力。”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客户经理如是回忆道。
随着广东纵胜在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的金融服务在同步升级:2023年,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抓住市场回暖机遇;2024年,2.6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专项支持广东纵胜5G产业园建设。如今,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投贷联动”方案,为即将到来的上市铺路。“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对应的金融装备。”广东纵胜相关负责人如是感叹。
在建设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加持下,这家曾经的地方小厂,已站在全球新材料竞技的赛道上。
在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持续迭代升级《“FIT粤”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丰富“股债贷保”全维度金融产品供给,为企业提供全场景金融支持。
大力推进AIC股权投资基金试点业务,为优质科创民营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工具;重点支持高新科技领域民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针对民营经济产业升级构建“商投行一体化+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的全流程并购服务产品体系……一系列落地举措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广州,黄埔开发区的半导体公司通过母子联动引入建信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投资3.5亿元;在佛山,机械制造企业凭借专利证书获得500万元“善新贷”,崭新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安装到位;在中山,新益昌自动化设备公司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获得超1000万元的固定资产贷款;在东莞,处于初创期的火萤科技获得“善科贷”授信,成为贷早贷小贷科技的典型案例——建设银行正全方位支持广东科技创新。
截至2025年7月,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近1万家,科技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
当金融活水遇上创新浪潮,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澎湃动力,奔向世界级科技湾区的星辰大海。
【观察】
做深做实科技金融
重塑金融服务生态
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着诸多融资短板及薄弱环节。怎样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行动方案》在谋篇破题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基础上,特别针对科技型民企上,体现了从服务理念、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上进一步提升能级,实现全新金融服务生态的思路。
围绕科技型民企的融资需求,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打造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大量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产品于近一两年被创设,这在我国长期形成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中,是很有必要且具备现实意义的。
但直接融资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润泽科技型民营企业带来更多金融助力。
在大湾区设立首支AIC试点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等实践,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重塑了大湾区的创新生态,引导更多生产要素配置到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中,创造一个创新生态和金融服务相互包容的发展环境。
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广东商业银行仍需从产品创新、评价体系、政策工具、产业并购、投贷联动以及生态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做深做实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与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形成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供了“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
撰文:黎华联
编者按: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也是金融支持的重点与难点。党的二十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部署“两个毫不动摇”,释放出坚定支持民企发展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融资痛点也在不断演化:制造业“重资产+长周期”,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外贸企业则面临跨境波动与账期错配。金融如何精准匹配?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给出的答案,是把“敢贷、愿贷、能贷”落在每一单业务里。这不仅仅是资金输送,更是机制重构、产品创新与生态协同的系统解法。从首贷“破冰”,到产品“量体裁衣”,再到生态协同嵌入产业链,背后折射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东样本”。
为此,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携手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推出“与民企共进”系列报道,从企业现场与金融一线出发,以真实案例和鲜活细节,展现金融如何注入信心与动能,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