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2024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将AIC(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扩围至广州等18个城市,以股权投资方式引导长期资金直达硬科技与关键环节,银行系耐心资本随之加速落地,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记者从广州市委金融办获悉,试点以来,广州迅速抓住整层红利,把“耐心资本”嵌入新质生产力培育全流程:11支AIC基金在穗落地、规模超168亿元;已投资项目10个、合计超46亿元,AIC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赛道上加速落地。
制度突破转化为项目增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广州落地为看得见的产业质效与城市动能。
银行系耐心资本在穗集结
11月的广州,花都汽车城内广州德恒智能装备的生产线一片火热——焊花一簇簇跃起,机器人臂沿着既定轨迹俯仰旋转,铝合金电池托盘在多工位间像“接力棒”一样传递。这家今年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的广州企业,正为多家主机厂的新平台做最后的产线爬坡。
“这条线最难的是把焊接、打磨、涂胶、气密检测和信息系统串成一个‘整体大脑’。”一位工程师指着屏幕说,“做好了,良率和节拍就能同时上来。”德恒长期深耕车身焊装和新能源电池箱体等场景,已把方案、研发、设计、制造、调试、运维连成一体,现场的节奏感,来自多年打磨出的整线能力。
资金如何匹配上企业科技生产的迭代速度?今年3月,德恒获得一笔1000万元股权投资,投资方来自由农银投资、广州金控、广东绿投共同设立的“广州广金千帆企航创业投资基金”(下称“广金千帆AIC试点基金”)。这只基金是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的首只AIC试点基金,德恒成为其首笔投放。在股权投资入场的同一时间,农行广州分行围绕企业新建产线给出配套信贷:股权“拉长线”,信贷“稳现金”,股权债权同时精准滴灌,对准的正是企业工艺升级、产能扩容、海外认证这些最关键跃升关口。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最初以市场化债转股见长,如今被看作是银行系“耐心资本”。2024年9月,国家将AIC直接股权投资试点扩围至包括广州在内的18个城市,明确以股权方式引导长期资金直达硬科技与关键环节。随后,政策增量迅速在广州落到具体基金与产业项目上。
“除了德恒,广金千帆AIC试点基金还储备了一批前沿新材料、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产业的拟投项目。”在近期广州市委金融办举办的广州市与AIC合作共赢支持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农银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扩围以来,农银投资、农行广州分行率先探索“央地协同+市区联动”模式,联动广州金控、广东绿投高效完成基金设立备案及项目投放,有效破解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彰显金融“国家队”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担当。
如果说德恒的产线热度,是试点政策传导到车间的一束“近光”,那么各家银行系AIC在穗的集结,则是照亮产业带与创新带的“远光”。过去一年里,几家“国家队”不约而同把广州作为布局要地,尽管它们的着力点并不相同——却在广州这张“产业—科创—资本”网格里形成了合力。
“广州是中国银行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中银资产相关负责人直言,广州正以“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为牵引,正处于加速推进“两业融合、两化转型”和“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的窗口期。围绕这一判断,中银资产一方面做强“行司联动”的综合服务能力,面向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重大项目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场景搭建一站式方案;另一方面在股权侧瞄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关键环节,先后与广州产投、龙头企业等设立多只基金,总规模达百亿量级,并参与新锐光掩膜、粤芯半导体三期等项目,沿着集成电路、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先导赛道持续加码——从“看好广州”转化为“投在广州、投向关键处”。
建行体系的路径更强调把“耐心资本”与银行传统能力打通。建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AIC股权投资不仅是服务科技创新的抓手,更是推动“投贷联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的关键枢纽。依托“南沙金融30条”,他们率先落地“认股权贷款”,把股权激励与授信风控同框设计;同时联动建信投资、建银国际等子公司,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搭出覆盖“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股—债—贷”一体化服务链,并以此沉淀AIC可用的项目储备池。
交银投资给广州带来的是另一种“精实型”样本:规模不求“铺摊子”,但强调与城市产业方向的深度同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扩围后,已在穗设立1只纯股权基金(首期1亿元)。其内在方法论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辅以自有“新苗计划”项目遴选与母行协同的线上化联动,把分散在线网与一线客户经理手里的早期科技项目有序纳入、评级、分层,提升筛选效率和尽调直达度。
从这些银行不同的布局,可以看出同一个趋向:AIC不再只是“资金提供者”,而是在广州扮演“产业组织者”的角色——用股权定位、债权协同、产品创新与政府平台配合,把长期资本嵌入产业链关键处。
正因如此,试点一年多来,在穗新设AIC基金11只、落地规模超168亿元,完成项目投资10个、合计超46亿元,并非简单的数量累加,而是把“金融活水”与“产业土壤”联成闭环的阶段性结果。
以工银投资为例,“9·24新政”落地之后,工银投资迅速会同工行广州分行率先与广州产投签署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业务合作协议。其在穗方法论并不止于“多投一些”,而是以长期、价值、战略、风控四条主线把耐心资本深扎到产业链关键处: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配置资本,叠加母行信贷、债券、保险、租赁、托管等综合工具形成合围;以核心技术与行业位势为锚点进行组合化布局。
数据最能说明力度——今年以来,工银投资已在广州设立AIC试点基金6只,规模达112亿元;完成包括新锐光掩模、广东导远、极飞科技、万力轮胎、广州科学城集团、知识城集团和广州开投集团等多个项目投资,显著带动了社会资本与产业资源的跟进。
对广州而言,AIC加速在穗布局的价值,不只是资金多了,更在于资金的方向更准、期限更长、工具更活: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赛道的开花结果,因此走得更稳也更快。
AIC成为新质生产力“活水”
9月下旬,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东辛孚科技拿到一笔300万元股权资金——交银系AIC与广州金控、归谷科技园共设的“交融广金归谷基金”完成备案后的首投便落在这里。这笔投资正好顶在企业从工艺验证迈向量产爬坡的“临界点”:资金直抵核心工艺的打样与小试放大,交银体系“新苗计划”配合母行网点线上遴选,尽调、决策与交割的节奏被明显提速。
辛孚科技的快速落地并非孤例。借着AIC股权试点的科技金融东风,广州做的不是简单“多设几只基金”,而是把政府投资基金、产业母基金、国企基金与银行系AIC、社会资本串成“基金群”,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出一池“耐心水”。据介绍,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赛道,广州按链条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分区分层布局,把“以投促招、以投强链”固化为常态动作——投向哪里,就把项目、要素和服务跟到哪里。与此同步,市、区两级把要素保障清单化、流程并联化,“设—募—投—管—退”的链条被明显拉直。
据悉,为了资金与项目更快相遇的发展需求,广州把资本市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真正做成了“高速路”。平台一端常态化发布AIC等机构的赛道偏好、准入标准与出资节奏,另一端滚动汇聚本地企业的股权需求、技术里程碑与合规进度,既做路演,也做“预审—分发—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时间损耗,尽量避免“好项目找不到钱、好钱找不到项目”的错配。围绕资金属性与风险偏好,广州还搭建“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分层项目库,对拟投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由金融办联同产业部门、区(园)协同提供技术评估、政策匹配、用地用能、人才与跨境要素等配套,争取每一笔耐心资本都落在工艺迭代、产线扩容、海外认证等最需要的关口——像辛孚科技这样“小额、快速、精确”的首投,正是分层供给开始发挥“放大器”效应的注脚。
耐心资本要“活水长流”,还得把“基本盘”做厚做强。
广州一方面在政府投资基金、产业母基金和国企基金的引导下,加快引进与培育一批专业化私募管理人,完善“募投管退”的本地生态;另一方面推动QFLP试点落地,打通境外长期资金来穗通道,让“国际资本—本地项目”的双向循环跑得更顺。与“基金群”并行,广州持续推进“益企共赢”等惠企服务场景,把科技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做成制度化的“接口”,在认定专精特新、首台(套)应用、知识产权转化、跨境结算与合规指引等环节形成联动响应。科技金融方面,广州在“投贷联动”“认股权贷款”等工具上持续迭代,在成果转化上加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联合攻关与转化接力,依托“技术流”等评价体系提升金融机构识别科技能力、定价科技风险的精准度,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覆盖面随之提升。
面对“增创新优势 实现新突破”的新要求,广州大力发展AIC的方向更加清晰:把“窗口期”固化为“制度力”。
广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四个方面持续用力并形成闭环:其一,继续整合政府投资基金,围绕“12218”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基金群,通过“以投促招、以投强链”把优质项目引到广州、留在广州、长在广州;其二,做强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对接+双向清单”机制,AIC端及时披露赛道偏好与标准,政府端滚动推送企业股权需求,把平台从路演场变成“融资桥”;其三,做优项目推荐,按不同资金偏好系统梳理项目清单,配套产业部门提供技术与要素服务,提升股权资金的命中率与转化率;其四,做大管理人集群,壮大本地私募管理人“基本盘”,发挥政府与国企基金的引导放大效应,加快QFLP试点落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与境外长期资金来穗投资。
试点不止于“落地”,关键在于“见效”。一年实践表明,AIC把长期资金对准长期价值、把耐心资本沉到产线深处,换来了技术迭代、良率提升与订单增量的可检验回报。耐心资本和科技产业资本的双向奔赴,正在让广州“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关键环节更自主,关键赛道更成势,关键项目更成批;资本更有定力,产业更有底气,新质生产力由点状突破转为常态跃升。
南方+记者 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