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敬老模范杨海凡:做老人们的“贴心院长”

作者 彭骏 2025-10-30 17:18

10月29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表彰名单,汕尾市陆河县敬老院负责人杨海凡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这位扎根基层养老工作的党员,何以成了老人们口中的“贴心院长”?他是怎么把对自家老人的心思,用到了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身上的?同时,他又是怎么能把安全检查、伙食调理这些琐事,做得让大伙都心服口服的?

直面困难,助力养老改革

“整合后新院就有电梯了,再不用爬楼梯喘不上气了。”这句温暖的承诺,是杨海凡推进陆河县敬老院整合工作的缩影。

面对敬老院整合涉及的多方利益协调、资源重组优化、人员妥善安置等复杂难题,他没有回避退让,而是走进一线,足迹遍布各镇敬老院的每一个房间、食堂与活动场所。他不先听汇报,而是直接摸老人被子的厚薄、试热水的温度,用最质朴的行动倾听老人心声、化解顾虑。

在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中,杨海凡化身“铁面包公”,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选适老扶手,他反复试握感、测高度;装坐便器,他让不同体形同事试坐,确保“体格最大的阿叔坐着也稳当舒服”。

最终,电梯、恒温热水系统、独立适老卫浴、24小时安防消防监控系统等硬件设施高标准落地,让特困供养老人“活得有尊严、有品质”的信念,从承诺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守护的不是冰冷的床位,而是党和政府交托的信任。”他常对同事们说,这份责任在他心中重于泰山。

传承美德,让孝老爱亲深入人心

杨海凡的敬老情怀,源于家庭传承的优良家风。即便工作再繁忙,他每周都会回老家看望年迈父母,帮着干粗重体力活,不仅保障父母物质无忧,更注重精神陪伴。“对自家老人的心有多真,对院里无依无靠的老人,情就得有多深”,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将对家人的孝爱,化作服务敬老院老人的不竭动力。

他还把家风建设融入养老事业,常利用工作间隙带儿子参与敬老院活动。“敬老不是喊口号,是看见需要、倾听心声、付诸行动”,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让尊老敬老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而在敬老院里,他更视老人如亲人。老人胃口差,他叮嘱厨房做软烂饭菜;老人情绪低落,他再忙也挤时间聊天解闷。

每逢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无论深夜几点,他总会第一时间冒雨赶到敬老院,巡查老人生活区、配电房、水泵房,浑身湿透也全然不顾。去年特大暴雨夜,他凌晨一点多冲进敬老院,和同事一起排查隐患、加固门窗,直到确认老人们安稳入睡,才在值班室和衣眯了几小时。

老人们亲切地称他“贴心院长”,这四个字是对他风雨无阻大爱的最高褒奖。

无微不至,心系养老大事小情

“消防巡查漏签一个名、食品留样差几克,在他这儿都是必须立整立改的‘大事件’。” 提起杨海凡的安全管理,第三方工作人员直言“心服口服”。

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杨海凡会定期组织消防应急演练,检查灭火器压力、消防栓水压;推行“阳光厨房”,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125克48小时规范留样,还常突击检查厨房卫生;每周与老人同桌用餐,根据反馈优化食谱,为糖尿病老人单独准备少糖饭菜。

除了守牢安全底线,杨海凡更追求“优养”目标。他定期组织全院清理院内及周边卫生死角,带头拿起扫帚、铲子疏通沟渠,让老人居住环境清爽宜人;他评估第三方运营质量,提出“将消防、防诈骗知识融入趣味活动”等建议,让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在整合过渡期财政资金不足时,他主动联络县慈善总会、陆河义工协会,组建“爱心服务队”定期上门,从打扫卫生到理发剃须,用社会关爱弥补硬件短板。

“每次活动结束,老人们都笑得像孩子,拉着义工的手舍不得放开。”陆河义工协会负责人说。

南方+记者 彭骏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