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合格局中,佛山市三水区曾长期被视为“追赶者”。然而,当“十四五”的征程即将落下帷幕,回望这五年,三水提交的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足以改变外界刻板印象:
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的破千亿到2024年攀越1500亿元,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稳步攀升,更在发展的成色上实现关键跃升——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22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29位、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1位。
数据的背后,并非单一优势的偶然爆发,而是三水锚定“佛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战略定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从平台筑基、产业聚变、创新激活到绿色赋能,打造了一条环环相扣的完整发展链条,有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高原”到“群峰竞秀”
以顶配平台承载一流产业,是三水“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告别过去“星星点点”的分散布局,三水以“全链条集聚、全要素集约、全生态和谐”为核心理念,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强配套、低成本”的3.0园区,通过“一园一业、万亩连片”,实现“七镇街均有省级以上园区”的强支撑格局。
这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张,而是能级的系统性跃迁。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获评全国唯一“中国食品饮料之都”,将一瓶饮料做成了世界地图;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省药品监管综合改革示范区”,瞄准了医药健康的未来产业;佛高区三水园以“国家级绿色园区”的身份,定义了制造业的绿色标杆;大塘精细化工专区则以首批通过省复核的实力,奠定了专业园的根基。
七大专业园区,如同七艘动力强劲的“产业航母”,改变了三水的经济生态。它们通过清晰的产业定位,实现了资源的精准配置和产业链的高效集聚,让项目“看得到地、找得对人、对得上号”,这是三水在激烈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底盘。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三水招商引资3639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62%,其中战新项目投资额占工业项目比例超80%。

三水以“全链条集聚、全要素集约、全生态和谐”为核心理念,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强配套、低成本”的3.0园区。
有了顶级平台,三水开启了从“传统家底”向“未来引擎”的重要布局,通过“筑巢引凤”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三水着力推动产业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构建既有“高原”更有“高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三水让传统家底“发新芽”。三水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速焕新传统产业。以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为主阵地,谋划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园区获评“中国食品饮料产业基地”,三水入选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区。
同时,三水通过实施纺织印染产业焕新行动,以投资50亿元的传化项目为“链主”,引进全球功能性面料龙头经纬纺织等优质项目;引导泛家居行业提品质、创品牌,凤铝、兴发年营收超百亿,包揽全省高性能铝合金产业“链主”。
另一方面,三水让新兴动能“挑大梁”。高分子功能材料集群成功跻身“国家级”,此外还有4个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更引人注目的是,三水在“十四五”末期前瞻布局了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围绕“新型储能+新型电力设备”精准招商,仅近两年就引进项目19个,总投资超136亿元,该集群已成功入选2025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为“十五五”储备了强劲的增长极。
这种“焕新”与“育新”的并举,正是三水产业结构在五年间持续优化的关键所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4∶61.02∶35.74。

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
创新激活
从“要素驱动”到“生态赋能”
如果说平台与产业构成了三水发展的“骨骼”与“血肉”,那么创新,便是驱动这具躯体全速奔跑的“核心引擎”。
企业是当仁不让的创新主角。高企突破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4家……这一连串数字,勾勒出一个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群。它们背后,是三水“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43%的坚实投入。
平台是厚植创新的沃土。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的提档晋级,为创新提供了沃土。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三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每万人56.99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则证明了这片沃土的产出效率。
人才是引领创新的根本。五年来,三水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八方英才——超120名博士、3.2万技能人才、超1000名三水籍学子回流。人口“引力”的背后,是产业和创新“活力”的召唤。
绿色则重新定义了创新的内涵。五年来,三水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资本,走出一条独特的“绿色生产力”路径。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十四五”期间,三水电网建设投资增长72.3%,供电量历史性突破百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增长约6倍,绿色发展有了坚实的“底座”。
通过提升产业标准,“十四五”期间,三水新增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省级绿色工厂,以“绿色制造”赢得未来市场的通行证。大塘工业园通过“集中供热、集中治污、中水回用”推动“三废”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入选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污水处理企业佛山佳利达的“印染废水近零排放项目”荣获2025年度“全球水奖”的“最佳工业项目大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项。
推动“发展成本”向“发展资本”转化,三水首创水经济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前瞻布局宠物经济新赛道,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为未来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以“平台—产业—创新—绿色”四维一体发展逻辑,三水在“十四五”的宏观变局中保持了战略定力,实现了发展能级的全面跃升。当“十五五”的序幕即将拉开,三水已积蓄起强大“冲锋力量”。
■先进实践
聚龙湾: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破茧之路
在三水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个全新的产业地标——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正加速崛起。它并非传统优势的延伸,而是在“双碳”战略的浪潮中,三水凭借前瞻眼光与系统方法,精准切入的一条代表未来的新赛道。
作为三水产业版图中的“未来之星”,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用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落地展现出澎湃的发展活力。三水没有采用“广撒网”的模式,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精准的“链式招商”。
瞄准“国家队”与“领头羊”,三水成功引进南方电网电力物资绿智循环利用广东基地项目。这家“国字号”巨头的入驻,不仅带来了投资,更以其行业权威性为园区树立了金字招牌,产生了强大的龙头吸附效应。
抢占储能制高点,三水引入中城大有储能电站项目。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该项目填补了三水在大型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空白,为产业链奠定了关键一块基石。
补强“特”字产业链,渝丰特种电缆智造等项目落地三水,则精准强化了电力传输环节中高端、特种化产品的制造能力,使集群内部循环更加完善。
据统计,近两年,三水共签约新型电力装备项目19个,总投资超136亿元。这些项目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快速形成了集群态势,并成功推动该集群在2025年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的快速成形,不仅为三水“十四五”经济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三水在“十五五”发展中,提前埋下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千亿级产业“发动机”。它证明,三水的产业冲锋,既有对传统优势的深耕,更有面向未来的胆识与智慧。
■新兴业态
宠物经济:新赛道背后的大方法论
选择宠物经济,并非三水的凭空想象。2024年,三水全区涉宠物经济企业营收约13亿元,近200家市场主体的存在,表明产业要素早已暗流涌动。
更重要的是,三水拥有跨界整合的独特优势:西南、白坭的食品饮料集群,是宠物食品最天然的延伸;云东海、乐平的生物医药底蕴,为宠物医药、疫苗、医疗器械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塘的纺织印染与日化产业,则是宠物服饰、清洁用品的产业腹地。

2024年,三水全区涉宠物经济企业营收约13亿元。
三水所做的,正是以敏锐的产业嗅觉,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用“宠物经济”这根主线串联成链。为了将蓝图变为现实,三水展现了强大的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能力。三水以“双轴联动、全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5+N”特色片区,让各镇街在宠物经济的产业布局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到引入大型宠物医院、培育美容、婚庆等新兴服务业态,三水将以全链条服务完善产业生态,并将凸显国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研发、制造、消费三类宠物经济综合体,极大地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和不确定性。
宠物经济的案例虽小,却折射出三水产业发展的“大逻辑”:基于自身禀赋的精准定位、全域一盘棋的系统规划,以及国资引领构建产业生态的强力推进。它证明,三水不仅能将优势产业做到极致,同样善于在看似“非主流”的新兴领域,凭借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快速开辟出新战场。
■观察眼
解码“三水范式”:
于变局中锻造跃升的确定性
“十四五”期间,三水经济的亮眼表现,绝不仅仅是一组组攀升的数字,其背后是一套清晰可见、环环相扣的“发展逻辑”。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将这套逻辑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的区域格局中审视,关乎三水未来的再进阶。
三水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笼统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具体问题的系统性破解。
它破解了“产业与平台”的匹配问题。不再“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以“一园一业”的3.0园区,为产业集群量身定制顶级发展空间,实现了从“项目集聚”到“生态共生”的跃迁。
它破解了“传统与新兴”的接续问题。没有把传统产业视为包袱,而是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升级让其“老树发新枝”;同时,瞄准医药健康、新型储能等赛道精准布局,培育“新树扎深根”,形成了梯队式、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它破解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将绿色低碳从“约束”变为“动能”,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的涌现,以及水经济价值转换机制的探索,证明了一条“绿”“利”双赢的道路可行。
这一系列破解,源于三水在战略上的清醒取舍——舍去低效分散,聚焦集约高效;舍去路径依赖,敢于无中生有。这种系统性的战略定力,是“三水范式”最核心的价值。
展望“十五五”,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三水面临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更深层次考验。如何将自身成功的“范式”内化为应对一切变化的“确定性”能力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三水需在产业治理能力上更进一步,从优惠政策驱动转向制度创新驱动,建立更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则体系;需在要素配置能力上再上台阶,让数据、资本、人才等要素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下实现最优配置;更需在战略耐性上保持定力,对看准的未来产业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允许试错,鼓励探索。
“十四五”的三水,以其清晰的逻辑证明了“有为则有位”;“十五五”的三水,若能将其深化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发展范式”,则必将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从“奋勇争先”迈向“冲锋领跑”。
南方+记者 张秀蓝
通讯员 三宣
三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