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属于人见人爱的最萌团宠——大熊猫的节日。10月27日是国际熊猫日。
1974年至1977年,中国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野生大熊猫2459只,显示了大熊猫濒危动物的身份。这个数据提醒着人们,再不加以保护,大熊猫将在中国的土地上绝迹。
经过数年的保护工作,我国大熊猫保护“成绩单”瞩目——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约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从“濒危”等级下调为“易危”,种群结构持续向好。
大熊猫从“濒危”等级下调为“易危”,这意味着大熊猫灭绝的威胁消失了吗?大熊猫活动范围与社区更近,“人熊共处”将带来哪些问题和机遇?大熊猫的保护模式可以迁移到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吗?普通人如何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南方+记者专访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成都区域项目主任徐强,解读大熊猫保护及其背后的深远意义。
大熊猫保护的下一步
“最急迫的是解决栖息地破碎化”
南方+: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如今,大熊猫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徐强:自1980年进入中国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已陪伴并参与大熊猫保护45年。从当年被列为“濒危”,到2016年被调整为“易危”,这不仅是大熊猫保护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保护意识提升的成果体现。然而,等级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威胁消失。若保护力度放松,来之不易的成果也可能被逆转。
根据国家林草局评估,当前野生大熊猫种群已接近1900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等山系。但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等问题依然突出,另外极端气候对野生大熊猫的生存也存在影响。

大熊猫正在吃竹子。图源WWF北京代表处
最急迫的就是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由于大熊猫特有的生活习性,它比许多其它动物都更需要大片连贯的栖息地,否则就很容易形成局域种群之间的隔离,导致一些小种群的退化甚至消失。
目前这种面临生存危机的小种群有很多,在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公布的3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中就占到了24个。减缓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我们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通过廊道逐步恢复现有隔离种群之间的联系,另外也要同时关注之前未产生隔离的栖息地,避免破碎化情况进一步加剧。
当然,无论是大熊猫廊道还是其它关键栖息地的保护,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的工作,这也是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共同难点。
南方+:大熊猫被誉为“伞护物种”。能否分享一些具体数据或案例,说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如何直接惠及了同域分布的其他珍稀物种?

红外相机捕捉到秦岭羚牛的珍贵影像。
徐强:大熊猫的栖息地不仅生活着大熊猫,还分布着近千种脊椎动物、近万种高等植物。其中就包括金丝猴、羚牛、红豆杉、珙桐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珍稀物种。所以我们常说,保护大熊猫,就是为整个生态系统撑开一把保护伞,也同时保护了它的邻居。
这一点在我们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得到了非常直观的验证。例如我们近年来在四川开展的保护项目,主要目的是修复关键区域的大熊猫栖息地,为大熊猫提供充足的水源、竹林,以及高大的乔木森林让它们攀爬、躲避危险,还有树洞、岩洞等遮蔽场所供熊猫休憩和繁衍,并且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发现,这些得到修复的栖息地不仅吸引了大熊猫,还吸引了黑熊、小熊猫等其它动物,为它们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
因此,大熊猫的保护早已超越单一物种层面,它的生态“伞护效应”正在帮助整个山地生态系统共同复原与繁荣。
“人熊共处”如何面对
“守护者受益,自然保护成效才能真正可持续”
南方+:随着种群恢复,大熊猫活动范围可能与社区更近。“人熊共处”将带来哪些问题,又会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转机?
徐强:随着野外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和活动范围扩大,“熊出没”离社区更近已成为新的现实。这既是保护成效的体现,也带来了“人熊”共处的新课题。短期内,问题主要集中在大熊猫的同域物种,比如亚洲黑熊、野猪等带来的农作物被啃食、家畜损失、交通路段安全以及公众近距离接触的担忧。如果管理不当,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报复性驱赶或潜在安全风险。
另外,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社区的大力支持,这也是野生大熊猫保护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人兽冲突加剧,也会影响地方百姓对大熊猫和其它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所以人兽冲突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本身也伴随着新的机遇。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正在转向“共管共益”。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创新型社区生计提升项目,当地居民能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增加收入。比如在部分试点地区,村民参与巡护和栖息地修复,比如WWF探索的“大熊猫友好型认证”体系,将来自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对大熊猫保护和社区生计均有可衡量的贡献、且符合可持续利用要求的林农产品推荐给市场,从而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收益并贡献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社区居民不仅获得生计的提升,还增强了对自然保护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只有当守护者本身受益,自然保护的成效才能真正可持续。
大熊猫保护模式迁移
“其模式为其他旗舰物种提供了宝贵经验”
南方+:大熊猫的保护模式中,哪些关键经验可以被应用到中国其他旗舰物种的保护?
徐强:大熊猫保护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模式为其他旗舰物种提供了宝贵经验: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开放的合作态度,长期、扎实的科学研究,统一标准的全国调查,完善的保护地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的保护能力提升,以及生态廊道建设、栖息地恢复、社区可持续发展等科学有效的保护举措,还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参与和支持,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物种保护的“黄金组合”,同样可以为其它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

雪地里的大熊猫。图源WWF北京代表处
以雪豹为例,中国拥有约60%的雪豹栖息地,但地形复杂、信息匮乏,系统调查尤为关键。借鉴大熊猫的经验,WWF自2016年起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推动雪豹保护能力建设,支持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提升管理和保护能力,并与全球专家共同制定雪豹保护战略。
此外,大熊猫保护中形成的生态廊道理念也为应对雪豹栖息地碎片化提供了参考。治理层面上,“国家—地方—社区”的协作机制与社区生态补偿、可持续生计模式,正在被逐步应用到雪豹保护实践中。而在公众意识提升和自然教育上,从“大熊猫守护生态系统”的理念延伸出“守护雪豹和它的野生动物朋友们”,使高山生态保护更具社会认同与行动力量。
南方+:作为普通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而非泛泛的方式参与到大熊猫乃至更广泛的物种保护中?
徐强:物种保护是一场既需科学严谨又需情感和社会共识的长期工作,公众参与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市里的年轻人,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参与到物种保护中。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转发一条物种保护的科普文章,也可以自发参与“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日活动。
还可以支持有资质和科学评估的保护项目,或以志愿者等形式参加各种保护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展览、活动,为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尽一分力。日常消费和旅行也能产生保护效应。选择生态旅游,购买“物种友好型”生态产品或可持续认证产品,既能保护当地生态,也能让社区居民从中受益。即使在城市,也可以通过低碳生活、垃圾分类、不消费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减少一次性塑料等方式,间接降低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压力。
齐心协力,自然向好,这会让你发现参与本身既有趣又有成就感,也能让保护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行动。
南方+记者 段江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